老友望 發達集團副總裁
來源:哈拉閒聊   發佈於 2023-12-29 08:32

如果台灣也辦世足賽,我們要付出什麼代價?--3

如果台灣也辦世足賽,我們要付出什麼代價?--3
對於最嚴格的比賽場館要求, FIFA 也列出了明確的標準:開幕和閉幕球場需要容納 80000 名觀眾,兩場準決賽場地需要容納60000 名觀眾,而其他的比賽場館則需至少 40000 名觀眾的容量。
換言之,從 2002 到 2018 看來,每個主辦國基本上一共需要有12 座符合標準的球場,才能承接下整個舊制的賽事( 32 隊 64 場比賽);而隨著新制在 2026 年的到來,勢必需要擴大球場、舉辦城市的數量以及接待的力度,才能滿足更多球隊、更多觀眾與更多媒體的需求。
在目前的規劃中, 2026 的三個聯合主辦國,一共提交了 23 座城市球場,其中加拿大和墨西哥各3 座,而美國則提供了 20 座容量均為 60000 人以上的體育場,以應對新制中龐大的場館需求。
球場之外,討好球迷與媒體才能獲得「好評」!
當然,為了接待來自世界各地的代表隊、隨行人員和球迷,主辦國的其他硬體建設也必須要隨之提升。許多主辦國除了整修、新建場館,也會因此新建機場、鐵路、地鐵,或是加強現有的城市基礎設施。 FIFA 世界盃的另一大特點,便是比賽必定會跨越不同城市(畢竟不會有一個城市充滿了 12 座足球場啊!),因此除了國際機場之外,國內的地面交通,如何連接每一個城市之間的旅客,也是相當重要的考量因素:
例如 2006 年德國舉辦的世界盃比賽,被許多參加的媒體和球迷大大讚譽:原因是德國本身就是足球風氣盛行的國家,國內符合FIFA 需求的足球場可謂「供過於求」,選出的也都是相當具有代表性、設備新穎的頂級球場。此外德國的鐵路、公路交通發達,國內班機也多,加上場館間距不會太遙遠,整體的安排相當緊密,地域跨度也合理──因此無論是球隊、媒體或是球迷,都有多種選擇可以在不同的城市之間轉換,觀賞不同階段的球賽。

評論 請先 登錄註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