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鈞鈞 發達集團副總裁
-
來源:實力養成
發佈於 2023-12-23 09:31
臺灣首日碳交易 衝破80萬美元
【時報-台北電】臺灣碳權交易平台正式開張,臺灣碳權交易所董事長林修銘表示,今年是台灣推動碳定價制度的關鍵年,12月22日更是台灣淨零減碳路徑上的重要里程碑。首發碳權總噸數達88520噸,開張日的碳交易總額逾80萬美元,成交價格落於每公噸3.9至12美元之間,共有45家企業參與首購,以金融業占最大宗。 林修銘指出,首批上架商品有七個碳權專案,分為潔淨水源、太陽能發電、風力發電及沼氣發電等四大類型,專案案場位於亞洲、非洲和南美洲,賣方則來自瑞士、英國、新加坡和台灣。 林修銘說,開市首日交易額約為80幾萬美元,成交價格介在每公噸3.9至12美元之間,有27家金控及製造業參與購買,加計金控子公司達45家企業,共交易88520噸二氧化碳當量之碳權,超過新加坡首發日的1.7萬噸。 台灣正式邁入「碳有價」時代,而碳費審議委員會也將於明年第一季成立,屆時將決定台灣碳費的費率,環境部長薛富盛表示,首波碳權交易價格,應會是一個很好的參考標準。 碳定價制度在國際上已行之有年,近年日、韓、新、馬及印尼等國也紛紛成立碳權交易平台。不過,林修銘指出,碳交所有三大特色:一、採用美元計價,可接軌國際,吸引更多的買家跟賣家進到台灣市場,二、採信託帳戶交易,確保交易安全,三、採「子帳戶」架構設計,搭配虛擬帳戶、法人統編及交易類型等編碼,掌控碳權流及金流,妥善管理帳戶平台,實踐標準化交易作業。 林修銘認為,國際碳權交易平台對國家產業發展至關重要;對內,可幫助台灣產業符合國際供應鏈、產品碳中和及ESG的要求,提供中小企業取得碳權的合法管道;對外也能提升台灣國際能見度,對接國際淨零減碳交易。 首波交易由金融業扮演火車頭,以綠色金融角度,藉投資、融資帶領各界重視淨零碳排的議題;另也包括電信、鋼鐵、化工、航運、半導體等龍頭產業,林修銘說,期盼「由大帶小」,讓台灣中小企業無需大費周章到國外開戶,得便利取得碳權。 林修銘強調,「碳定價制度」已成為最能有效引導減碳的工具;碳交所導入市場機制完成碳定價,可有效鼓勵企業投入低碳化新技術研發,加速形成低碳新興產業聚落,帶動綠色經濟。(新聞來源 : 工商時報一林于蘅/台北報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