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安喜樂 發達集團副總裁
來源:健康養身   發佈於 2023-12-19 14:09

巴金森氏症及早復健 維持步行、語言、生活功能

編輯部整理
 + ++

巴金森氏氏症無法單單依賴藥物獲得改善,可用非藥物治療介入,延緩退化速度、降低失能的可能。
巴金森氏氏症好發於60歲以上的老年人,盛行率約1%,僅次於阿茲海默症是一種慢性、漸進性的第二大神經退化疾病。發病主因與中腦的基底核,無法製造足夠的神經傳導物質多巴胺有關,造成靜態顫抖、關節僵硬、平衡困難、走路碎步、行動遲緩、關節痠疼、字體變小、穿衣刷牙困難、講話小聲、面具臉等動作障礙,以上每一個狀況都是交互影響,無法單單依賴藥物獲得改善,可用非藥物治療介入,延緩退化速度、降低失能的可能。
巴金森氏症初期就可以復健
根據美國著名神經學家 Hoehn和Yahr醫生制定(侯–葉氏分期),巴金森氏症在臨床上依運動障礙症狀由輕到重可分為五期:
第1期:臨床症狀只在單側肢體,日常生活不受影響。
第2期:臨床症狀發生於雙側肢體,但尚未有平衡問題。
第3期:輕至中度活動障礙,出現姿態不穩,可自行活動。
第4期:嚴重的活動障礙、仍可自行站立或行走。
第5期:無法自行走動,須以輪椅代步或是臥床,日常生活完全倚靠他人。
典型巴金森氏症大致會有七年蜜月期,初期只要按醫囑規律用藥,動作幾乎可以如常,導致病症初期,患者容易輕忽運動和復健的重要性。復健科醫師林宗慶表示,依照臨床經驗觀察,巴金森氏症者經常遇到跌倒或動作已影響日常功能才會至復健科就診,多數動作障礙症狀都已接近第3期,然而,其實復健及早進行更好,一旦確診為巴金森氏症就應該開始做復健。 
個別化運動處方維繫步態平衡
巴金森氏症者行走有幾個特點:包括起步困難,小碎步、雙腳不易抬起,身體前傾,有時會行走之後又容易向前衝,疾病晚期時更常有凍凝步態(Freezing of gait)的問題,指走到一半或轉身時忽然停滯無法動作。這些問題經由復健科醫師進行檢測後,就會安排合適的復健治療,由物理治療師,針對病患需要加強的部份,設計個別化的運動處方,提供目標明確、挑戰適度、有進展的運動訓練,一般包括肌力強化、柔軟度和靈活度訓練、平衡練習、核心訓練。通常在物理治療師專業的指導下,患者的運動症狀、日常活動和生活品質能比自行在家訓練者有更顯著的改善。
職能治療提升生活自主能力 
巴金森氏症者在半年跌倒的發生率有50%,追蹤在一年跌倒的發生率有 70%,病患平衡能力不佳、肌耐力不足和凝凍現象常增加跌倒風險,建議居家環境設置無障礙空間,避免意外發生。例如:睡床、馬桶加裝扶手,方便起身或坐、躺,減少空間的高低差,家裡光線充足、動線保持寬敞、增加視覺提示,讓病人行動更自如,不但能提升生活參與的機會,也能延緩退化。
除了優化環境,可諮詢復健科醫師選擇合適的輔具或安排職能治療師利用工具和訓練活動,協助患者恢復最大量的日常生活。例如:運用具體聲音或視覺等「外在提示」作為患者動作的提醒,或是將原本自動化的動作拆解成更簡單的步驟,讓病患重新串聯、練習並加以記憶,給予「內在提示」重建自動化的路徑,或者設計動作-認知雙重任務訓練,促進自動化行走能力。
巴金森氏症者還有肌肉疼痛和肢體僵硬問題,林醫師建議平時可以多做拉筋伸展,維持良好的肌肉彈性,或是針對酸痛部位進行熱敷,但是若是急性疼痛就不建議這麼做,建議盡快就醫。
巴金森式症後期可申請長照居家復能
巴金森式症如行動不便,獨居或居家無障礙設施設備不足,而無法外出到醫院進行復健者,可撥打1966長照專線、向縣市政府設立的長期照護中心申請專業服務,請專業物理治療師或職能治療師到家中,指導或協助進行復能技巧或活動,每個復能目標以3個月或12次為原則,一般身分每次只需自行負擔給付額度16%(約240元);中低收入戶者需自行負擔給付額度5%(約75元);低收入戶則全額免費。居家物理或職能治療師到宅進行評估後,除教導家屬簡易復能技巧及提供諮詢外,還會協助服務對象進行各項訓練及提供建議,如:平衡訓練、行走訓練、輔具建議及訓練、關節活動度訓練、肌力訓練、基本日常生活功能訓練、複雜日常生活功能訓練、環境評估及建議等服務。
語言治療LSVT 改善語言和聲音能力
巴金森氏症不只有步行的問題,早期就會出現講話小聲和聲調變化的困擾,影響溝通,降低社交意願,然而藥物治療對改善其聲調和語音清晰度的效果有限,遇到這樣的狀況,復健科醫師也可以安排語言治療師介入。
目前在治療巴金森氏症的言語障礙方法中,比較常被施行、而且認為最有效的療程叫做 Lee Silverman VoiceTreatment(LSVT),這個方法旨在改善患者的語言和聲音能力,語言治療師會帶領患者練習許多加大音量、加大音調變化、甚至誇張的發音。練習的內容會從單音、詞、短句、短文等循序漸進。
林醫師分享,根據研究資料顯示,LSVT 比其他言語治療法更有效地改善聲音響度和語音障礙,因此不要忽視巴金森氏症及早復健需要。
巴金森式症共病的問題
林醫師表示,巴金森氏症者通常有共病的問題,意指病患的動作障礙的退化除了因巴金森氏症本身所導致,可能還有骨質疏鬆、退化性關節炎、營養不足等其他因素。例如:根據臨床的觀察,巴金森氏症骨質疏鬆的比例高於同齡者,骨質疏鬆易合併骨折,導致駝背,他建議病患可以進行骨鬆評估,若發現骨質密度低於常模,可以依照醫囑接受藥物治療、多運動、曬太陽及多食用魚、豆、堅果類等食物加鈣質的攝取。
林醫師提醒,營養夠再做復健才有效,巴金森氏症者或高齡者常因吞嚥困難或其他原因而有營養不均衡的狀況,如有上述情況復健前可以先請營養師協助改善飲食問題,這部份需要特別留意。
復健及早介入好處多
運動習慣越早養成越好,當確診為巴金森氏症的那一刻起,更要運動以及進行各種復健。及早介入有助病患步行、語言、營養和生活功能的維持和改善,而且至復健科門診看診有健保給付,每看診一次,可以依據個案個別狀況安排物理治療、職能治療或語言治療進行6次的介入治療。林醫師再三提醒,用藥和運動最好都能按表執行,雙管齊下互相配合。

文章來源:瑞金抗齡照護研究教育基金會

評論 請先 登錄註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