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醫療網/記者張慈恩報導
衛生福利部臺北醫院心臟內科王壹醫師指出,心房顫動的病人中風機率是一般人的5倍,自行停藥或調整劑量將使病情惡化,增加中風或死亡風險。
67歲林先生因心房顫動引發中風,規律服藥及復健後已能順利行走,近期他自行減藥之後,不到一週就感到頭暈和肢體無力,就醫檢查發現梗塞性腦中風復發。衛生福利部臺北醫院心臟內科王壹醫師指出,心房顫動的病人中風機率是一般人的5倍,自行停藥或調整劑量將使病情惡化,增加中風或死亡風險。
中風喪失行為 提高照護成本
王壹醫師表示,由於中風後喪失能力的病人平均臥床時間長達9年,每年的照護成本高達100萬,增加病人巨大的經濟負擔與精神壓力,若為二度中風,後遺症或肢體影響及死亡率皆高於第一次中風,因此,對於心房顫動患者來說,規律用藥預防中風是非常重要的。
目前臨床上主要以新型口服抗凝血藥預防心房顫動者中風,此類藥物種類繁多,由醫師依據病人年紀、體重、腎功能、藥物使用及是否有中風、腦出血、胃腸道出血、心臟瓣膜疾病史和心臟手術等多個方面進行綜合考量評估,再開立最合適的抗凝血藥物,若服藥控制良好,維持定期服藥與回診追蹤病況即可。
不可自行停藥 需與醫師討論
病人自行停藥或調整劑量的原因百百種,有病人自覺已不需服藥;或是因為藥物引發皮膚瘀青、黏膜出血、黑便等副作用。王壹醫師強調,口服抗凝血藥造成的小出血與大出血沒有直接關係。
嚴重大出血需要住院找出原因,由醫師評估是否繼續使用抗凝血藥,而非自行停藥。只有建立正確的用藥觀念,與醫師共同把關照護心血管健康,才能預防中風,減少不必要的健康與經濟損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