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10-05 03:22 聯合報/ 本報記者
鄒尚謙
美國豬肉佯裝加拿大、英國豬肉,涉嫌原產地標示不實。新竹縣衛生局昨天稽查7家餐飲店。圖/新竹縣政府提供
繼進口蛋之亂,
食藥署公布「豬肉產地標示稽查結果」,赫然發現業者使用
美國豬肉製成重組肉片卻未標示來源。消基會過去一直質疑市售
美豬產品太少,與進口量不符,恐有業者「洗產地」,如今果然揪出業者標示不實。美豬開放進口至今將滿三年,除了這次事件,是否有更多「偽標」產品早在市面流竄?值得正視。
進口
雞蛋之亂,
農業部和食藥署對雞蛋進口經驗不足,未能提前做好準備,導致巴西雞蛋生產來台冷鏈中斷、洗選後保存期限標示不明仍上架販售等爭議。但美豬二○二一年一月一日開放進口,行政院提出五大管制措施宣示管理決心,仍出現標示不實情形,讓人質疑政府的管理能力。食藥署表示通過邊境查驗管理系統的「大數據」監測發現美豬標示不實,卻遲至十月三日才揪出,緩不濟急讓國人難接受。
政府開放美國全豬,同時宣布的五大措施,但食安專家認為,豬肉進口必須登載邊境系統,追蹤不難,但民眾最常接觸的小吃攤、
傳統市場大多「免交易憑證」,中盤商賣給下游小商家頂多手寫發票,民眾吃到也不自知更遑論追蹤,尤其
萊劑殘留於豬肝、腎,做成重組肉品更難追蹤。
國人對食品衛生安全有著高標準、高期待,尤其台灣是「美國全豬」進口國家,
萊克多巴胺殘留量雖「小於儀器可測值」,但還是會有微量累積,期待政府落實清楚標示、嚴格稽查的承諾,不要端出「實質轉型」來替重製的美豬洗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