鴻雁 禁止登錄
來源:財經刊物   發佈於 2010-06-14 06:10

金融時報:中國工潮不泛政治 反為良性壓力

世界工廠─中國─近來遭遇麻煩。許多企業勞工,直接跳過政府控制的公會,以罷工的激烈手段要求資方加薪。外界擔心,全球消費者可能將面臨電子產品、玩具與服飾的成本上揚。
不過英國《金融時報》認為,這只是國家發展與勞工市場運作下的正常結果;唯一的風險在於,中國政府是否反應過度(overreact),進而使單純的「薪資協商」加劇為「政治對抗」。
《金融時報》評論,這些發生在封閉社會中的罷工事件,細節雖未清楚呈現,但乍看似乎是在探索其它東亞國家所走過的成功之路。
數十年來中國生產力不斷上升,部分原因是單一勞工獲利力成長(more capital per employee),技能也提升。因此,為反映回饋,中國勞工調高薪資(佔GDP比重持續下降)應屬正常。
再者,中產階級增加能夠提升內需對經濟成長的貢獻,更是中國與失衡的全球經濟所需要的。
事實上,中國現階段的薪資成長,對全球消費者的衝擊有限。中國主要出口產品─電子與其它消費品─的零售價格中,勞工成本僅佔約5%。
就競爭力而言,薪資上漲可能促使中國的低價值(low-value)產業遷往內陸,或是印度、越南等國,造成巨大衝擊的可能性卻很低。如今要求加薪的產業,生產價值相對較高。
對中國總體經濟來說,較大的風險在於政府是否反應過度。據傳,若干西方企業已縮短在中國的供應鏈,甚至將東亞產線搬到東歐或北非。但他們主要擔心的是可靠性與速度(reliability and speed),而非純粹成本考量。
若能反映較高生產力,中國加薪趨勢反而是良性壓力。中國正在日本、新加坡、南韓、印尼、馬來西亞與泰國曾走過的發展道路上。未來,越南、寮國(甚至緬甸)都可能跟在中國之後。
簡言之,中國勞工並不是在向下追逐(racing to the bottom),而是要開始往頂點爬升。

評論 請先 登錄註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