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瓜不拜 發達公司協理
來源:財經刊物   發佈於 2023-07-09 00:52

英特爾分割代工事業,可能只是為了擴大在台積電生產找理由

英特爾分割代工事業,可能只是為了擴大在台積電生產找理由晶圓製造早已成為英特爾經營上的絆腳石,良率改進遲緩、製程規格逐漸不堪使用;反而增加在台積電的投產比重,才有可能鹹魚翻身!
Photo Credit : Getty Images

   評論
英特爾執行長 Pat Gelsinger 於 6 月 21 日公開宣布將設計部門和製造部門分離,財務各自獨立,讓晶圓製造部門轉型為代工廠模式,接收英特爾內部和外部客戶訂單。
英特爾希望 2024 年成為全球第二大代工廠,製造營收達 200 億美元,2025 年節省 80 億至 100 億美元,恢復過往獲利水準。

目標很明確,但這又給了我們新的疑問。
首先,英特爾有辦法在滿足良率與產能的前提下發展與台積電同等級,甚至超越台積電的製程技術?
其次,英特爾是否會強制要求內部訂單必須要有一定比例在英特爾自家的晶圓廠進行生產,如果有,那比重是多少?是不是意味著就算要犧牲自有產品的利潤也要扶持晶圓代工事業?
最後,最終晶圓代工業務有沒有真正辦法自負盈虧,也就是說就算是接內部訂單,也要能確保獲利?那麼,到最後會不會演變成跟當初 AMD 或三星一樣,大部分的產能還是自家晶片包走,所謂晶圓代工也只有極少數客戶敢用,甚至影響原公司的獲利表現?

這些都是很難去面對的問題,但如果我們以另一個角度來思考英特爾的策略,他們高調炒作晶圓代工事業的技術預期,有可能是為了 IPO 做準備,畢竟以目前英特爾的製程技術發展,要追上台積電,或者追上在台積電代工的 AMD、NVIDIA,難度極高,若能藉 IPO 擺脫自家落後的晶圓製造技術,並增加在台積電的投產比重,屆時才有機會鹹魚翻身。
現階段英特爾製程技術仍在苦苦追趕台積電
在討論英特爾讓晶圓代工業務獨立這件事之前,還是先看看英特爾在晶圓製造方面的實際競爭力,也就是製程技術的表現方面。
從目前英特爾已經實現量產的製程來看,Intel 7 電晶體密度約達 100MT,與台積電的 7nm 相近,而最新的 Intel 4 首度用上 EUV 機台,密度約達到 160MT 左右,電晶體密度大約與台積電 5/6nm 的高密度版類似。
也就是說,截至目前為止,英特爾的製程技術仍要比台積電差了 1 個半到 2 個世代,與三星的製程技術相當,但若與台積電已經量產的 3nm 相較之下,3nm 電晶體密度可達 300MT 以上,差距仍相當大。

除了電晶體密度以外,製程服務能否吸引到客戶的最大關鍵非製程良率莫屬,要知道台積電製程研發出來之後要能夠服務客戶,良率都必須達到一定的程度以上,而且都會有意無意拿出來講,藉以增進客戶的信心。而台積電內部人員前不久更證實,2025 年才要面世的 2nm 製程其良率已經達到 50% 左右,若以三星或英特爾的標準來看,幾乎已經是可以直接量產的水準。
良率與電晶體的製造技術成熟度有極大的關連,但是從英特爾最新的產品路線圖來看,即便是目前號稱已經量產的 Intel 4 製程顯然還達不到合格的標準,同時,該製程可能因為技術限制,或者是功耗控制能力不佳,使得規劃使用該製程的 14 代桌面處理器面臨難產,必須直接拿 13 代舊產品修改來應付市場,這也讓人對英特爾的製程發展能力的信心劃上問號。
真能全套獨立?條件甚至不如當年三星
當年 AMD 切割晶圓製造部門獨立為晶圓代工,雖然有外力幫忙,但是切割之後基本上製造和設計的財務完全獨立,而 2017 年三星將晶圓製造部門獨立出來,同樣也號稱財務獨立,業務獨立運作,但事實上,AMD 經歷了很長一段時間的煎熬,晶圓代工部門獨立讓原公司遭遇到利潤大減的窘況。
至於三星,2017 年時正當全盛之期,當年記憶體市占極高,也拿到蘋果代工訂單,半導體部門毛利將近 70%,而且又有前台積電叛將梁孟松幫助三星改善製程,技術上也一度追趕上台積電,三星在此時決定讓晶圓製造部門獨立,其實符合天時地利人和,獨立之後在晶圓代工的市占也有明顯增加。
英特爾把 IFS 部門完全獨立出來,但與 AMD 當初作法不同的是,英特爾目前還是 100% 持有晶圓代工事業的股份,也就是說,這次的切割更像是財務操作。而與三星的作法相較之下也更相似,但最大的不同是,目前的英特爾在各領域都遠落後於競爭對手,產品銷售不佳,而因為四處蓋廠,財務方面也面臨債務不斷飆升的困境,與當初的三星根本不可同日而語。
而當初有客戶、有技術也有營收支撐的三星都還是追不上台積電了,那英特爾又憑什麼想追上?就整個客觀環境來說,只能說困難重重。
想趁台積電地緣風險發展晶圓代工,恐怕事與願違
三星過去幾年為了吸引客戶,除了在製程參數方面造假,也對客戶謊報良率,三星為了彌補產能,只好拼命搶購機台,不計成本的衝量,才能勉強滿足客戶需求。目前看來英特爾也似乎想要複製三星的模式,拼命蓋廠買設備衝產量藉以達到產能目標,一方面也透過重新定義製程節點,來營造與台積電技術落差已經被縮短的錯覺。
當然,只靠現有的技術根基以及規格宣傳上的操作手法,肯定還是很難說服客戶將訂單轉移至英特爾,部分業界人士表示,英特爾的目標是要作為歐美各國最好的台積電產能替代品,不需要超越台積電,只要僅次於台積電即可。
而如果台灣陷入地緣政治爭端,那麼英特爾的重要性瞬間就可大幅提昇,尤其是美國的半導體客戶,屆時將沒有太多選擇。
而部分人士也認為,如果台灣陷入戰爭,南韓也肯定無法置身事外,這麼一來,居次的晶圓代工競爭者三星也會遭殃,英特爾所有已經建設或即將動土的晶圓工廠產能都在歐美,受到的影響也最小,而這也是英特爾打的最大如意算盤。
不過,就國際局勢來看,俄羅斯侵略烏克蘭受挫,甚至自家爆發叛亂,侵佔的土地也正不斷被烏克蘭收回,而普丁對此可以說已經束手無策,這其實也讓中國的氣燄得以降溫,並重新思考侵略台灣可能付出的代價,身在台灣的台積電營運風險也得以大降。
英特爾後來居上的機會:代工事業 IPO,製造靠台積電
在此情況之下,基辛格宣布晶圓製造獨立背後有什麼目的?真的是要與台積電競爭?恐怕就不是那麼單純了。
在半導體技術歷史上,喊彎道超車的通常都會翻車,英特爾處在如此的逆風,從消費性產品、伺服器產品等一系列事業部門營收都重挫的情況下,還投入龐大資金進行前景不明的晶圓代工技術發展,普遍不被認為是聰明之舉。
因此,筆者認為,英特爾可能並不是認真在發展晶圓代工事業,否則不會搞四年五代製程這種噱頭,反而,英特爾可能正在認真思考重新強化原本的產品線布局,或者是要進行革命性的晶片技術演進。
而晶圓製造已經成為英特爾經營上的絆腳石,加上良率改進遲緩,製程規格也逐漸不堪使用,最新的 Intel 4 製程就出了嚴重問題,導致 14 代桌面處理器難產,若持續下去,可能會阻礙未來英特爾的佈局。
因此,趁晶圓代工廠,尤其是先進製程的需求仍高的情況下,將晶圓代工事業切割獨立,同時進行一系列炒作,未來可能會像 Mobileye 一樣尋求 IPO 換現,拋開自有晶圓製造的束縛,同時合理化加大規模依靠台積電製程的作法,持續強化產品力,尋求重新追上或甚至超越 AMD 以及 NVIDIA 的機會。
IPO 之後的晶圓代工則是自負盈虧,如果真能成功發展出可與台積電相提並論的製程技術,雖然機會不大,但用作備援產能,或者是成為與台積電議價的籌碼仍相當合適,同時也可望拿下不少客戶訂單,不論如何,對英特爾都是利大於弊。
責任編輯:Chris
延伸閱讀:

評論 請先 登錄註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