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拉不拉 發達集團副總裁
來源:健康快樂   發佈於 2023-07-03 05:59

如何設計有效的健腦處方,延緩失智症退化

健康醫療網/編輯部整理


除了理解與接受,與被照護者溝通和互動時,蘇老師建議多鼓勵、少責備。

2025年,台灣將進入超高齡社會,65歲以上老年人口將占總人口的20%,即每5人中就有1位是65歲以上的老人。隨著人口高齡化現象的加劇,神經退化疾病如失智症和巴金森氏症的罹病率也隨之攀升。

面對失智預防與照護的挑戰,立基於大腦科學、神經心理學和心理治療的復健心理學,可提供高齡者健腦之心理照護模式。中山醫學大學心理學系蘇倍儀助理教授今年以「核心能力為導向教學模式於復健心理學之應用」課程主題,獲得中山醫學大學優良教材及創意教學媒體第一名,同時也是臨床心理師的她表示健腦處方可被應用於協助失智症延緩退化、維持日常生活能力。然而,要設計出一個有效的健腦處方並不容易。

健腦處方設計原則:個別化、生態化、維持生活能力和提供正向經驗
蘇倍儀老師分享,首先,需要有效快速的評估和了解個案,作為設計貼近個人特性與生活的依據,即達到處方「個別化」與「生態化」。臨床心理師在這方面扮演重要的角色。評估時,需考慮個案的疾病特性、教育程度、生活經驗和數位接受度,以選擇適合他們的素材和活動形式。

還有,活動設計需循序漸進且難度適中,避免讓個案感到疲倦和挫折,但也不能讓他們覺得過於容易,以便他們可以看到自己的進步,獲得快樂和成就感,增加正向經驗,使他們願意持續參與。持續帶來的微小進步是延緩退化的關鍵。

此外,雖然學習新事物可以刺激大腦,但是應考量患者可能會感到挫折,因此,健腦活動設計比重上以維持能力為主,除了個別化和難度適中之外,可利用視覺、聽覺、觸覺等多元感官來刺激失智症者的感官體驗;可鼓勵合作解決問題或與人交談,促進情感連結和增加社交互動;可運用回憶或記憶喚起的活動,幫助失智症者保持記憶和認知功能,遊戲應該鼓勵參與者使用並維繫日常生活能力。

蘇老師分享,要將上述元素實際運用,可謂知易行難,要培養新血更是不簡單,以這次得獎教案為例,課程規劃涵蓋下列歷程:

(1)學生閱讀與整理文獻

(2)設計適用於帕金森氏症/失智症病友神經心理功能優若是能力之生態化大腦認知運動處方

(3)資深臨床心理師進行活動前與活動後的深度督導

(4)實作。經過此四步驟,學生才能將生硬的知識轉化為實作技能,在實作結束後檢視成效,進一步省思及調整。

透過復健心理學的理論知識,雖然可以開發出有效的健腦處方,延緩失智症的退化,提高生活品質。但是,蘇老師師提醒,無論是活動設計或與患者互動,理解和接受十分重要,增加對疾病的理解與接受,比較能帶著適切的期待,更友善地理解患者的反應,降低對他們的改變感到困惑和挫折 。

除了理解與接受,與被照護者溝通和互動時,蘇老師建議多鼓勵、少責備,給予他們鼓勵和肯定,這樣他們就能更能在穩定情緒下表達自己,建立起良好的情感連結。

同時,照護者的支持系統、資源,和自我照顧也不可忽視,在面臨沉重的照護壓力時,照護者對自己的理解和接受同樣重要,承認與接納這些情緒,而不是責備自己或患者,以便騰出照護自己的空間,只有在保護好自己的身心健康之後,才能有能力去照顧家人。

失智預防與照護的挑戰:資源不足?還是沒有給到需要的?
最後,蘇老師依研究資料與臨床觀察指出,失智症或大腦退化與生理-心理-社會多重因子息息相關,整合性醫療系統的建立,可以降低跨科就診導致藥物重複或交互影響等問題,為患者提供方便且有效的診療服務,減輕他們前往醫院和等待看診的負擔,提高儘早就醫尋求專業協助之動機。

其次,雖然心理衡鑑有助於了解患者的大腦認知功能現況,但失智症患者的認知功能在符合臨床標準前便已開始退化,提早介入才是延緩失能的關鍵。另外,平常就養成照顧大腦健康的習慣更是至關重要,預防失智從年輕時做起。

蘇老師認為大腦健康知識與醫療整合之議題應獲重視,以減少照護者與被照護者在金錢、時間和身心上的負荷,提升失智症預防與照護的成效。

評論 請先 登錄註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