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ric9802 發達集團監事
來源:財經刊物   發佈於 2010-05-03 23:15

新興市場崛起 生醫光電商機初現

結合了光學、電子、生物醫學技術的生醫光電(Biophotonics),今年度相關產品銷售額可望達到598億美元,佔全球醫療器材的22%。在這個龐大的產業生態中,由新興市場和個人化健康照護衍生出的對基礎和創新醫療儀器需求,也對電子和光電產業展現出了全新商機。
生醫光電並不是一個全新的領域,相反地,它存在已久,範圍涵蓋了光學治療、醫學影像與生物感測;主要應用領域包括臨床醫學病變的早期診斷監測,或是與光導引(light-guided)、激發(light-activated)相關的疾病治療。具體來說,從X光、核磁共振(MRI)、正子斷層造影(PET)、電腦斷層(CT)、超音波、雷射、放療、光動力療法、生理訊號監測、體外診斷乃至於生物晶片,都包含在生醫光電範疇中。
“目前全球的生醫光電市場正受到四項因素驅動,”工研院IEK產業分析師黃彥臻指出,醫療需求的結構性改變;個人預防醫學觀念興起;微創診療與醫學美容;以及以中國和印度為代表的新興市場對基礎醫療的大量需求,都在推動整個生醫光電市場的變革。
特別是中國和印度這兩大市場,黃彥臻表示,中國的新醫改政策在2009~2011年之中要投資8,500億人民幣提升農村醫療覆蓋率。而印度則正在施行國家農村健康計畫,總計2005~2010年醫療建設支出將從原先占GDP約0.9%提升到2~3%,預估2010年該國醫療建設支出約達43.5億美元。
2010年中印兩國人口數分別為13.3億和11.7億,分佔全球19.5%和17.2%的比重。這兩大市場對基礎醫療設施需求正不斷升高。例如,“印度已成為全球糠尿病患者最多的國家,”黃彥臻指出。一直以來,台灣出口醫療器材中都是以電動代步車為最大宗,但這個情況自2010年起將產生變化。今年開始,血糖計與試紙將躍居台灣最大的醫療器材出口項目。
除了傳統醫療器材,新興市場對醫用高解析螢幕、照明產品(LED手術燈)、平價X光影像設備和生理監測等裝置的需求也快速提升。
憑藉著強大的電子產業發展經驗,台灣廠商向來在微小化、整合上具有優勢,IEK生活與生醫組經理張慈映表示。因此,在包括超音波掃描儀、醫用數位X光影像儀方面,台灣廠商仍有機會發展關鍵零組件。
以數位X光機為例,關鍵組件包括影像處理系統、電源供應器、數位X光偵測器、X光源和機構設計等。其中台灣已經能自主生產電源供應器。其他部份,目前數位X光偵測器銳利度仍有提升空間;而影像處理系統的疾病分析能力不足,特別是東方人種的疾病資料庫尚未建立。甚至超音波掃描儀現階段也仍存在著訊號處理的雜訊問題。而這些領域,或許都是有意於醫電領域的業者可切入的部份。
此外,“全球各地在醫療電子領域都不斷有創新的例子出現,許多應用都已結合了現有的電子和生物技術,”黃彥臻表示。一個創新的例子是膠囊內視鏡。最初由一家以色列業者研發出的產品,鏡頭是放置在膠囊的最前端,但這種設計方式有視角限制,最大視角也許僅能達到120°。因此,隨後加入的日本及韓國業者均做出了改良。
目前已經有日本業者開發出將感測器和電路放置在膠囊中段,當患者吞下後膠囊便會在體內360°轉動,加上電路內含用於照明的LED,可有效地將體內影像傳回外部裝置。
“現在,膠囊內視鏡已經納入健保了。”黃彥臻指出,隨著組件成本的降低,這類替代型創新產品將更加普及,未來在包括腸胃內視鏡、關節內視鏡、支氣內視鏡、膀胱內視鏡及腹腔內視鏡等領域,都將出現更多微創型產品,如氣球擴張牽引大腸內視鏡,減緩醫檢過程中的不適感。
未來醫療、電子和生物科技將更密切結合,特別是在個人化預防醫學的趨勢帶動下,包括核酸微陣列晶片(DNA Microarray)、蛋白質晶片(Proteomics Array)、微流體晶片(Microfluidics)在內的生物晶片正在快速發展。不過,生物晶片仍侷限於臨床實驗應用,預估2012年,DNA晶片、蛋白質和微流體晶片在美國的銷售額可分別達到9.3億、3.4億和2億美元規模,黃彥臻表示。
因此,在個人化醫學的概念推動下,未來這類生物晶片若能解決成本問題,成為一般人皆可負擔的檢驗項目,那麼還可望呈現新一波產值提升機會。
未來在醫電領域,研發是台灣最大的機會,張慈映表示。台灣業者向來擅長以創新的產品或製造方式來改良產品,如運用SoC來取代一些既有電子電路,開發出更高效的小型化醫療裝置,提高醫電產品的性價比,那麼,在新興市場發展醫療基礎架構之初,將可望從中獲取商機。

評論 請先 登錄註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