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Ogiwala 發達公司組長
-
來源:財經刊物
發佈於 2010-04-19 08:43
【中國銀行沒錢了 四月十四日 金融時報德國版頭版
【中國銀行沒錢了 】
四月十四日 金融時報德國版頭版
段正明/譯
中國工商銀行總裁預測,到2015年,中國最大的中國工商銀行會有五十億歐元的資金缺口,中國將使世界經濟成長趨緩。
在2009年中國的銀行就已經有約一千億歐元的呆帳,因此,剩下來的「成長」只有虧空的恐懼。
/德國《金融時報》法蘭克福特派記者 克理斯汀娜‧麥伊及提姆 巴特茲報導
中國的銀行可能會造成世界經濟成長的脈動失靈。中國最大的中國工商銀行主席楊凱生稍早在一篇文章中指出,居於領導地位的中國工商銀行可能在2015年之前會有超過五十億歐元以上的資金缺口,情勢十分嚴峻,特別是想在資本市場籌得這些資金。分析家指出,政府可能被迫要求銀行負責。
北京的銀行在2009年利用超額的貸款,防止了中國經濟成長的大幅停滯,也有益於世界的不景氣,避免了更糟的危機。但是,企業機關或是屬於國家基礎建設計畫的機關、甚至屬於私人的機構大約借了一千億歐元的資金。這是2008年的兩倍多。
2008年的呆帳大約有490.04億歐元,到了2009年卻遽增達約957.7億歐元。而國家造成的金融壞帳的主因是亂來的預算分配標準。批評者指出,大部分的金錢都花在不能獲利的經濟用途。
標準普爾指數因此推估,未來一年,中國將有約300億歐元要不回來的信貸,僅僅到今年三月為止,中國就出現了約260.04億歐元的呆帳。
更嚴重的情況是:因為之前隨便的金融政策,中國的銀行在銀行會計資產負債表上,有更可觀的無法回收的鉅額欠款。北京近幾個月嘗試著減低這些機構的借貸,例如,透過調高最低準備金的方法要求商業銀行必須放一筆錢在中央銀行裡。結果是:只有很少的銀行達到借貸的標準。
這個政策的轉彎不僅意味著北京政府害怕大量借貸的虧空,更重要的,北京當局擔憂房地產和股票市場泡沫化的可能成型。那是2009年就必須付出的巨大代價。
同時,中國金融監管機構也正注目於中國工商銀行總裁楊凱生懼怕的資產危機。幾個月以來,金融監管機構警告金融機構,要注意熱錢。金管官員在2009年11月已經警告銀行,資本適足率必須到達規定的百分之十三。全世界的國家一般的資本適足率只有百分之八而已。
楊凱生在他發表於四月十三日的『二十一世紀經濟』文章中建議,資本適足率最少必須規定在百分之十一點五。他說,『我們必須找到新的後續的經濟成長道路,所以,必須限制資金的需求。』屬於世界級大銀行的中國工商銀行一直有著適當的股價。
為了使中國借貸的銀行資金流動較容易開啟,楊凱生要求金融監管單位允許融資及融券的轉交易。本質上,他建議的相關金融實務和產品已經是引起金融危機的原因了。
四家大銀行的另外三家,昨天已經宣布今年要促成十一億歐元的熱錢流通。根據報導指出,中國建設銀行計畫提高引入資金到八億歐元。這樣的企業體成長模式是必要的,未來幾年內必須導引資金到資本市場來,因為已經沒路可走了。日本野村證券的分析師楊梅如此說道。問題是,股東是否願意,西方的財團如高盛或安聯可能最後會降低或是完全出賣中國銀行的股份吧。
【社論/中國經濟成長奇蹟的代價】
四月十四日 金融時報德國版社論
段正明/譯
若有人記得中國是如何走過金融危機的,那中國銀行的這些問題對於他而言根本不是意外。
當美國和歐洲正慌亂於十年來最大的經濟不景氣時,中國經濟卻在經濟危機中達到了超過百分之八的成長率。不過,這種經濟穩定性是來自北京命令的誇張高額借貸。這樣的方法達到了讓債務數據看起來少於北京要求的經濟成長目標的政治目的。
許多這類的中國借貸將在未來幾個月內導致虧空。而所有的人都將為這個2009年的經濟成長付出代價。極有可能的是中國銀行股東要賠償這些在政府要求下的虧空。
中國的金融機關把自己推到了一個推積如山壞帳的金融危機前。這個危機是肇因於過去幾年來銀行借貸劇烈的成長。這個問題更是相當鮮明的反映在荒謬可笑的股市表現上。
世界上兩家最大的中國銀行進入規劃好的資本市場裡,當有更多的熱錢湧入時,這些銀行的股價居然會重挫。事實表明,這樣的工商企業場景是長時間被操作的。
許多大的西方財團都將在此時選擇退出他們所參與的中國銀行。中國的銀行是否會因為這樣的狀況而受到損失,端賴於世界經濟景氣的發展。過去這幾年中國的穩定,幫助了世界從危機中走出;現在,中國則希望獲得生息的世界可以再度購買他們的產品。
另外,當然也需看北京政治領導階層的技巧,緩和式的修正錯誤發展的決定。意即他們嘗試去提高銀行的資本適足率及減少銀行的借貸。
但是,每個政府干預都可能帶有新的錯誤分配的風險,因為在這種努力下,可能會讓中國成為下一個膨脹的泡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