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濟日報2022-10-12
鴻海集團半導體布局再邁大步,旗下竹科6吋廠已經生產出第一顆碳化矽(SiC)元件,目前正在進行車規認證,預計明年大量生產。(歐新社)
鴻海科技長期穩坐全球最大EMS廠寶座(市占42.9%),董事長劉揚偉更罕見揭露在伺服器產業年營收已逼近1兆元,拉開競爭差距關鍵就在領先技術,而為了布局次世代運算產業,鴻海是台灣最早成立量子計算研究所業者,甚至透露以此主題拍電影,鴻海的運算霸業之路高調而明快。
「我們的伺服器集團總營收已經接近1兆元,產業市占率48.7%,接近5成,仍持續拉高。」劉揚偉上任以來,鴻海集團總營收持續創新高,2021年衝5.9兆元,其中相關伺服器營收就貢獻1兆元,是消費電子業務以外主力產品線。
鴻海伺服器業務主要由工業富聯(FII)負責,包括工業富聯旗下的鴻佰科技,由於一座資料中心除伺服器,客戶還要採購網通及儲存設備才能建置,這也是鴻海強項,因此若將網通與伺服器相關產品線統合計算,總年營收規模更來到1.4兆元,占鴻海集團營收比達23%。
而鴻海在伺服器業務快速成長關鍵在於衝刺雲端客戶。據了解,鴻海伺服器業務過去品牌客戶七成以上,這類品牌客戶最知名就是惠普跟戴爾,雲端服務供應商(CSP)先前約占25~30%,但現在客戶組合正在快速變換,今年有機會提高至35~40%,未來1~2年雲端客戶與品牌客戶比目標1:1。
總營收制霸,衝雲端客戶靠零組件規模優勢撐腰
「2年前談資料上雲,很多企業有疑慮,但現在企業跟消費者對雲端服務看法有大的變化,疫情下大家被迫上雲。」鴻海發言人巫俊毅指出。
「今年相關營收將雙位數成長,主要關鍵就是雲端產業快速成長,這也是今年鴻海最強成長類別,原因之一是鴻海切入更多客戶。」巫俊毅指出,跟雲端客戶絕非單一產品合作,而是在開發過程就跟客戶密切合作,早於同業一步,每年研發支出超過千億元。
根據Digitimes Research研究,鴻海不僅囊括北美雲端服務客戶亞馬遜跟微軟訂單,在Google也有著墨,大陸市場則有阿里巴巴及騰訊等客戶,「伺服器產業大者恆大,鴻海在零組件布局深入,營運規模也隨雲端客戶營運擴大。」Digitimes Research研究中心分析師龔明德表示。
鴻海主管透露,過去鴻海專注品牌跟前兩大雲服務客戶,今年有機會再吃下第3~4名,加上雲端產業持續成長,不只是鴻海,所有伺服器業者都仍在成長。
鴻海量子研究所所長謝明修(右)與研究生。 鴻海提供
而伺服器產業競爭激烈,為何所有伺服器大廠都將目光聚集在北美4大雲端服務業務身上?業者透露,品牌客戶專注賣硬體,成本掐得緊,但雲端業者賣服務,追求規格、效能、速度服務,利潤相對品牌客戶好,這也是何以鴻海衝刺原因。
巫俊毅分析,鴻海持續領先關鍵有4點,首先是全球產能布局,成本結構有優勢,其次是供應鏈管理能力,當產業缺料時,鴻海手握客戶規模都大,有較強優勢取得料源,第三是技術開發能力,第四則是客戶期望提供較高設計製造服務(ODM),鴻海可以從架構設計到軟體支援全包辦。
取代一切算力?量子電腦暫跟傳統運算並存
在傳統運算產業拿下絕對領先優勢後,鴻海率台灣之先,最早投入下一世代運算「量子計算」研究,成立量子計算研究所,2021年底宣布5年投資5億元成立離子阱實驗室,目標打造可以供業界遠端取用算力、5~10量子位元的離子阱量子電腦。
巫俊毅指出,鴻海研究院布局5+2技術,都是以未來三至七年內會商業化的領域為主,所以量子電腦一定有商業價值,並不只是為投入前沿技術實驗。
量子計算運算效能強大,已成為國力展示的一環,是美中兩大強國積極投入布局的技術,Google先前展示其量子電腦能力,可以在200秒內完成超級電腦要花數億年才能完成的任務,也讓外界一窺量子計算的威力。
量子計算研究所所長謝明修接受訪問指出,相對傳統二進位運算,量子計算有「疊加跟糾纏」兩大特別量子效應,量子計算與二進位傳統經典運算有不同的計算形式,更重要是,量子電腦可以傳統電腦能做的,但量子計算可以處理的,傳統運算未必能做。
換言之,若有一天能打造通用又便宜的量子電腦,則傳統電腦就沒有必要存在。「這一天能否實現還不知道」,謝明修坦言,現在多種量子計算技術都有其限制,比方超導體技術要超低溫,硬體的限制讓量子電腦目前仍沒辦法擺在一般人桌上,故在技術有所突破前,他認為量子電腦會先跟傳統電腦並存,未來5~10年負責處理高複雜性問題,跟二進位電腦運算分工。
量子電腦即時可以類比傳統電腦運算,有中央處理器QPU,也有周邊控制元件,從IC設計到晶圓製造封裝,量子電腦產業也都有,同時軟體方面也需要搭配的組合語言,需要針對量子電腦硬體去設計。
特別之處在於,量子計算現在技術仍在突破中,由於量子計算要求溫度低,對外界環境干擾很敏感,材料的選擇與軟硬體的設計都仍有待克服,各國科技巨頭也分別壓寶不同量子計算技術(如超導體、光學、離子阱)研究,期望開發出最有效率及成本競爭優勢的量子電腦。
而鴻海選擇離子阱(Ion Trap)技術做量子電腦控制研究,謝明修解釋,超導體跟離子阱技術是目前進度較快的,且離子阱的優點較多,比方離子容易取得,沒有稀缺性,且原子控制相對穩定,可以讓疊加態在自然界環境存在較長時間(幾十秒),在一般操作環境下,離子阱技術相對優秀。
另外,離子阱技術的「糾纏態」(量子位元跟量子位元之間的交互作用)產生快,比方第一個量子位元若是1,則很快可以把這個關連傳遞到最後一個量子位元也是1,超導體則是第一個量子位元傳遞至第二個,第二個位元再傳到第三個,形成糾纏態所花的時間較長。
「現在還沒有主導技術問世,各技術平台都有優缺點,有亟待克服的工程瓶頸,鴻海做離子阱是比對諸多平台下的選擇,但若未來某特定技術有很大突破,鴻海也不排除。」謝明修補充。
伺服器王國如何延續優勢?量子計算軟體重要性高
台灣是伺服器王國,在量子計算產業也能延續優勢嗎?謝明修表示,量子運算控制的波段是微波波段,台灣在微波控制器技術上純熟,是有機會可以將這些專業技術轉至量子運算,但台灣封裝技術很厲害,未必在量子計算封裝上就一定也厲害,因為量子運算有不同的特性。
在硬體面,謝明修坦言,量子計算還有很多技術需要搭配,目前即便國際大廠都難以做到將量子電腦商業化,台灣產業期待由政府領頭組量子電腦國家隊,而鴻海也在劉揚偉大力支持下,將組量子電腦大聯盟,跟有意投入的廠商分享資訊,群策群力。
跟傳統二進位電腦追求計算效率相比,量子電腦並不是以「效率」作為唯一指標,也就是,不見得算得快就是好。
舉藥品配方為例,量子計算可以找到一種藥,或者找出更多傳統電腦找不到的藥,「如果能提出一種量子計算方式,找出成分比現在好的藥,就是好的應用。」也因此,鴻海研究院對量子計算的算法開發投入大量資源。
鴻海研究院量子計算研究所除打造離子阱實驗室,積極投入軟體應用研發,「我們要先定義什麼樣的問題可以透過量子計算加速,或取得好處,」謝明修說,量子計算可以處理複雜的題目,比方天氣預測或分子化合物模擬,研究院先定義要處理的題目後,再將研發的算法透過編譯器放到量子電腦上運算得出結果。
「這不是短跑,是場馬拉松」謝明修坦言,投入量子計算需要多元人才,持之以恆,甚至必理解投資回報時程會比傳統計算要更久,「什麼時間投入都不嫌晚」他說,但若台灣要在量子計算彎道超車,未來投資力道勢必要逐步加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