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hen2929 發達集團總裁
來源:財經刊物   發佈於 2022-09-28 08:09

黃仁勳才說摩爾定律已死 英特爾CEO:還活得很好

2022/09/28 07:40:22
經濟日報 編譯葉亭均/綜合外電
對於晶片發展的步調以及「摩爾定律」是否仍適用,美國兩大半導體公司英特爾和輝達(Nvidia)有不同的看法。輝達執行長黃仁勳上周才表示摩爾定律已死,英特爾執行長基辛格27日則說,「摩爾定律還活著,而且活得很好。」

摩爾定律是英特爾共同創辦人摩爾(Gordon E. Moore)提出,可回溯至1960年代的經驗法則,即整合在一塊晶片上的電晶體數量,每隔24個月就會增加約一倍,暗示晶片將以一種可預測的速度,讓處理速度加快且更加便宜。

基辛格27日在Intel Innovation大會上表示,「摩爾定律還活著,而且活得很好。」他說,英特爾正致力於讓製造更先進,例如新的微影技術和全新電晶體架構RibbonFET,這會讓該公司繼續把更多電晶體塞在每個晶片上,即使晶片的尺寸已經小到足以用埃米來衡量。埃米是1奈米的十分之一。

基辛格說:「我們渴望從今天起,一個封裝中可包含約1000億個電晶體;到這個十年結束前(2030年前),一個單一封裝可容納1兆個電晶體。」「我們正如期進行。」

相較下,輝達正傳達出截然不同的訊息,該公司共同創辦人兼執行長黃仁勳上周才表示,「摩爾定律已死」。

黃仁勳在發表新產品後向投資人表示:「用蠻力強力塞入電晶體的方法和摩爾定律的提升在很大程度上是窮途末路了。」輝達目前的市值規模是英特爾的三倍多。

上述分歧凸顯出英特爾與其他美國半導體公司之間的反差。英特爾承諾繼續自製部分晶片,輝達和其他公司則仰賴美國以外的晶圓代工業者生產。

以往多年來,英特爾曾是半導體製造技術的領導者,並且持續生產世界上電晶體密度最高的晶片。然而近幾年,英特爾已被台積電和三星超越,後兩者都已生產有5奈米電晶體的處理器,而英特爾仍停在10奈米和7奈米技術。

英特爾在基辛格領導下的核心企業目標之一,是重返「性能領導地位」,這代表其晶片的處理速度和效率必須像晶圓代工業者所產的晶片一樣。英特爾希望在四年內讓製程提升五個節點(五種電晶體尺寸)以追上同業,然而,引進尺寸更小電晶體的新製程節點歷來需要耗費兩年時間。

英特爾需要摩爾定律仍活著,因為該公司仍積極試圖將更多電晶體塞入單一晶片中。然而,由於尺寸上有其限制,因為在一些時候,電晶體變得如此小會遇到物理上的問題。

相較下,輝達因應打造更小電晶體面臨工程難題的解決辦法,則是黃仁勳所稱的「加速運算」。依他的看法,像是人工智慧(AI)這樣密集的應用可以在特定的處理器上優化運作,那就是輝達所開發的繪圖晶片。

黃仁勳說:「展望未來,要延續按照摩爾定律價格效能曲線的機會已經告終。因此如果你想要在15年、20年後能夠大規模運算並且節省成本進行加速運算,我認為,廣泛來看,幾乎是一般常識,加速運算確實是通往未來之路。」

評論 請先 登錄註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