威武 發達集團副處長
來源:財經刊物   發佈於 2010-03-15 06:47

〈影視大驚奇〉-抓住3D脈絡,你不再「眩暈」

2010-03-15 工商時報 【蔡雅琦】
縱使未能勇奪本屆奧斯卡最佳影片獎,然而美國科幻史詩電影《阿凡達》(Avatar)的上映,卻打破了不少票房紀錄。
這部全球矚目、叫好又叫座的電影,除了使用傳統2D放映格式,另外還包括了RealD 3D、Dolby 3D、XpanD 3D和IMAX 3D等多種3D格式,乃至4D格式。影片在3D視野和立體視覺製片上有諸多創新,因此這部電影被譽為電影製片技術上的一大突破。
這部由詹姆斯.卡麥隆(James Cameron)撰寫劇本並執導的電影,是自《鐵達尼號》之後,詹姆斯·卡麥隆沉潛12年所製作出來的作品,故事設定於2154年,描述下半身癱瘓的陸戰隊士兵,代替過世的雙胞胎哥哥前往遙遠的潘朵拉星球,執行透過基因改造而能被人類控制的納美人身體,與土生土長於潘朵拉星球上的納美人交流。
故事早於1994年已開發出長達80頁的劇本論述,並計畫在1997年《鐵達尼號》製作完成後就開始進行這部電影,打算於1999年上映,但當時的技術並不足以表現詹姆斯·卡麥隆想像的電影場景,除了製作電影中潘朵拉星球生物模型所需要的數位動畫擬真技術,另外攝影器材也無法跟上導演的需求,而播放戲院也必須符合數位3D格式,這些因素在90年代末期都尚未成熟。
因此詹姆斯·卡麥隆與Sony合作開發一系列新型數位高畫質3D攝影機,說服其他導演用他的系統拍攝數位3D電影,促成戲院願意改裝。
另外,詹姆斯.卡麥隆為電影中的外星人創造語言,及在2006年初開始發展劇本及其虛構世界,並製作一本350頁的潘朵拉百科全書,從無到有創造了一個星球的世界。
製作動畫最高深的技術,便是將虛擬的創作,糅合於真實拍攝的場景之中,《阿凡達》有兩組製片設計師,和兩組相互獨立的藝術部門,一組負責電影中虛擬的動物、植物與壯麗的風景,另一組則負責創作人類機器與人類元素。
在納美人的製作上,演員經由鋼絲的吊掛,配搭上動態捕捉(motion capture)系統,在360度環繞120部立體攝影機的攝影棚裡進行拍攝,做出納美人戰士駕馭飛鳥俯衝於懸崖邊、千軍萬馬令人震撼的種種場面,將這些動態資料送進超大記憶體的電腦中做出運算,並傳送到電腦中對應的納美人模型,進行依照劇本需要的動態表現。
詹姆斯.卡麥隆等了12年,待時機成熟才讓作品完美地呈現。現在的3D電影是由觀眾帶著偏光眼鏡作欣賞,預計再過5年,3D的研發會進入到第二階段,裸視可以看到3D影像,而3D影像立體化-不同位置的人看到同一物體的不同面,則將於10年內來臨。
台灣目前除了有良好的3C電子技術開發,也有大量技術與美感並具的3D動畫人才,若能再善加串連發展故事內容的創意,才能掌握下一世紀明星產業的先機!(本文作者為梵影媒體設計顧問,http://漂漂老師.tw/)

評論 請先 登錄註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