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健康雜誌
親子共同從事體能活動,會產生眼神、肌膚、肢體上的接觸,有助發展信賴關係,也能從中了解孩子的個性並適時給予引導。 (Getty Images)
不少父母很重視孩子體能訓練的重要性,帶著他們學直排輪、學游泳、報名參加運動中心課程,但是你知道嗎,如果家長能身體力行,從寶寶階段開始和小孩玩遊戲及體能活動直至幼兒期,不僅當下有助於建立親密關係,甚至會影響他們一生的身心健康和發展。
親子共玩 孩子受用一生
台灣經國管理暨健康學院幼兒保育系系主任陳姣伶以美國一個進行四十年的長期研究調查為例(註1),研究團隊針對上百名弱勢孩子自出生起隨機分組,其中一組於0~5歲由研究員介入,指導父母和其子女共玩共讀的技巧;另一組家庭則不予干預,依其原有教養方式自然發展。
等到這些孩子步入中年後,發現曾被早期介入協助的那一組平均血壓較低,也沒有人罹患代謝症候群與心血管疾病;但父母未曾被指導的那一組,則已有1/4的男性患有代謝症候群。
「這說明了對學齡前的幼兒而言,家長的教養和親子互動非常重要,而運動、遊戲正是互動的其中一種型態,也是讓孩子學習和成長的一個途徑。」陳姣伶說,單就運動本身來看,有以下益處:
1.促進身體健康,包括強化
肌肉骨骼和心肺能力。
2.提升感覺統合能力,幫助身體動作更靈巧,因此能快速做出應變,預防障礙物造成的危險,行動更安全。
3.提供和友伴、同儕相處與合作的機會,增進人際互動技巧,學習賞識別人的表現並看待人生中成功和失敗的經驗。
然而,親子若能共同從事體能活動,好處則遠遠不僅止於此。由於過程中會產生眼神、肌膚、肢體上的接觸,不僅有助發展出信賴關係,也能從中了解孩子的個性並適時給予引導。
台北市立大學體育系系主任王宗騰認為,親子一起完成活動能幫助建立幼兒的成就感,再加上從中接收到父母的鼓勵,將會更具備自信和持續從事的興趣,形成積極正向的自我概念。
爸媽陪伴 培養幼兒運動習慣
陳姣伶解釋,就正常發展的孩子來說,幼兒階段活潑好動是本能,出於好奇心和探索慾望使然,必須透過動手操作和移動等行為,以便和周遭的刺激及吸引他的事物產生連結。所以5歲學齡前是培養運動習慣的最佳時機,而習慣養成又有賴於父母的參與和帶領。
大人可以為了瘦身、鍛練肌肉等目的,一再進行單調、反覆的動作,但陳姣伶提醒,「小孩運動要以增加互動和趣味性為考量,而且『喜歡爸媽的陪伴』往往是最初吸引孩子運動的動機。」尤其許多運動需要多人共玩,當父母陪伴孩子嘗試各種運動,除可增進活動樂趣,也能培養彼此感情,創造家庭間美好的回憶。
王宗騰觀察到有運動習慣的父母,其子女身體動作的發展會比父母不運動的小朋友來得好,主要是因為喜歡運動的家長經常帶小朋友從事戶外活動。因此,即便幼兒園目前按規定應每日提供幼兒30分鐘出汗性的大肌肉活動,但仍鼓勵家長撥出額外時間陪孩子動起來。
專家推薦5款居家體能遊戲
為引起小小孩的興趣,陳姣伶表示,「運動必須結合遊戲的性質,避免單調重複的訓練,以免孩子只有很枯燥、好累、流汗黏答答的感覺。」由於一般家庭空間有限,並不適合進行出汗性的運動,建議以動作技巧的練習為主,有時不妨帶入故事或闖關元素,以下推薦5款簡單的親子居家運動遊戲。
1.利用幾張椅子或小桌子綁上塑膠繩,模擬電影裡的紅外線感應器,讓小孩想辦法透過跨越、匍匐前進等動作穿過,卻不碰到繩子。
2.在家中地板上黏貼電工膠布,做出直線、曲線、繞圈圈、交叉等道路,或者貼出數個方格和對應的數字或英文,讓孩子依照指令跳格子。
3.運用一塊較大的絲巾和軟皮球或幾顆不同顏色的氣球,由父母和小朋友分別拉起絲巾做出傘狀,將球置於絲巾上方並合力完成動作,例如揮動絲巾做出波浪狀讓小球能夠跳動、一起將球上拋再接住、讓球滾向某一側卻不掉落等。
4.在數支寶特瓶中裝入少許水當作保齡球瓶,排成三角形後用軟皮球擊倒球瓶,瓶身亦可貼上數字或顏色貼紙。
爸媽和小孩分別站在報紙上,猜拳輸的,將腳下報紙對摺一次,直到範圍越來越小、無法站立於報紙上為止。有較多小孩參與時可將報紙換成巧拼墊。(圖:台灣經國三民非營利幼兒園提供)
5.爸媽和小孩分別站在平鋪的報紙上,並以猜拳決定,輸的將腳下報紙對摺一次,直到範圍越來越小、無法站立於報紙上為止。(有較多小孩參與時,可將報紙換成巧拼墊)
「家長可使用手邊方便取得的日常用品或器材來進行,當小朋友能夠做出正確動作時也別忘了給予鼓勵,讓他們更有練習意願,動作也會更進步!」王宗騰說最好的親子互動媒材就是球,藉由拍打、投擲、拋接、推滾或踢球等動作變化,對促進全身肢體發展、協調性和專注力都有好處。
文章來源
https://www.worldjournal.com/wj/story/121240/6113010?from=wj_nextnews_stor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