威武 發達集團副處長
來源:財經刊物   發佈於 2010-03-06 09:56

新聞分析-營建業多金 借殼大軍規模日壯

2010-03-06 工商時報 【蔡惠芳】
登記資本額僅5,000萬元的國礎建設,昨天正式入主上櫃網路語音服務廠商德士通,再創下另一建築業「借殼上市」的案例。其實,並不令建築業人士意外,甚至私下透露:還會有很多家建商想「借殼上市」。
建築業近幾年來歷經了號稱史上利率成本最低的時代,建築業普遍獲利豐厚、滿手現金,即使一般中、小型建商,手中握有閒置資金也動輒幾億、數十億,只要低利環境不變、房地產景氣持續攀上高峰,預料建築業「借殼上市」案例將前仆後繼而來,甚至規模也將日益壯大。
建築業「借殼上市」在最近10幾年來,愈演愈烈,從最早期的僑泰、漢陽、裕豐、新巨群、擎碧、百年、廣三、保固,掀起80年代「借殼上市」風潮,一直到近年來高雄聯上開發入主春池並改名為聯上開發、齊裕入主上櫃3C廠十全、高雄新總陽建設入主宏巨並更名興富發、桃園城寶建設入主和旺、家美入主凱聚、林口建商亞昕吃下捷鴻資訊、三圓建設入主福纖並更名三圓、桃園寶佳機構入主美克能、桃園麗寶機構入主名軒開發、台中總太建設入主駿億電子、以及新東陽集團昇陽建設入主生技股弘如洋等,都是建築業知名的「借殼上市」案例。
上述建築業「借殼上市」經驗,至少20家,但有成功、也有虧損最後黯然下市的失敗案例。然而檯面下仍有不少中小型建商,還在積極物色「獵物」準備入主上市櫃公司,究竟有什麼誘因?其實很簡單,主要誘因不外:提高品牌知名度、獲取比經營本業獲利更高的利益、或相中背後土地資產潛在開發利益,要不更可在名片上多印一個上市櫃公司董事長的頭銜,以取得金融機構更高的信用額度。
為什麼有些建商不自己走IPO程序申請掛牌上市、而走輾轉「借殼」途徑?主要是因為上市審查準則條文針對營建股設立有特殊條款的門檻(如限制關係人交易、必須連續幾年達到一定業績和獲利),且須受到主管機關嚴格審查。所以,有些建商乾脆改走「借殼」一途,一圓上市夢。
至於哪些公司容易被建商相中?一般來說,擁有龐大資產的紡織股、食品股,或資金不足、經營不善、內部理念出問題、股權較分散的營建股、科技股、建材股等,較易被垂涎、覬覦。
無論如何,投資人應觀察的是幕後負責人「借殼」的心態和動機、過去的口碑,理性選股。

評論 請先 登錄註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