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拉不拉 發達集團副總裁
來源:健康快樂   發佈於 2022-07-02 07:30

7成膽結石無症狀 該如何「預防」營養師給6重點!

健康醫療網/記者黃心瑩報導


肥胖、血脂異常、第二型糖尿病以及代謝症候群引起的膽固醇濃度不平衡與膽結石的發生息息相關,要從根源避免膽結石的發生,需要從多方面的飲食習慣著手。

膽囊的主要作用為儲存肝臟分泌的膽汁,而膽汁的主要成分為膽酸、卵磷脂與膽固醇,如果其中組成的比例失衡,便容易增加膽固醇結晶,形成膽結石。澄清醫院柏忕健康管理中心尹青子營養師表示,肝臟製造過量的膽固醇、膽黏液蛋白過度分泌、膽囊活動度降低都是形成膽結石的可能原因。

膽結石症狀,右腹痛最常見
膽結石是肝膽腸胃科常見的疾病之一,多數的膽結石沒有症狀,大部分都是剛好定期檢查、或是腹痛、肚子痛到腸胃科求診時,醫師透過超音波檢查發現。最常見的症狀就是腹痛,因為膽囊位於右上腹,因此主要疼痛部位會出現在右上腹,通常也會伴隨著噁心、消化不良等症狀,且最常出現在剛吃 完飯後,消化系統開始運作之時。

4種膽結石檢查方式
腹部超音波:無痛、無輻射、無傷害性,可以一併檢查肝、膽、胰、脾、腎臟等腹部器官疾病,例如,膽息肉、膽結石、腎結石、囊腫、血管瘤等。
腹部電腦斷層攝影:無痛但有輻射性,可以進一步了解整個腹腔的狀況。
腹部磁振造影(核磁共振):無痛且無輻射性,可以進一步了解腹部器官是否有囊腫、腫瘤、息肉、肝硬化、肝纖維化、脂肪肝、膽管阻塞等。
內視鏡逆行性膽胰管攝影(ERCP):是個檢查與治療同時兼具的工具。可確實診斷出膽結石、膽管炎、膽管腫瘤等疾病,特別是在膽管結石,能在檢查過程中同步進行碎石、取石、引流管放置等,使患者避免手術痛苦、縮短恢復期。
6個預防膽結石的飲食重點:
肥胖、血脂異常、第二型糖尿病以及代謝症候群引起的膽固醇濃度不平衡與膽結石的發生息息相關,要從根源避免膽結石的發生,需要從多方面的飲食習慣著手。

1、避免過量飲食,維持理想身體質量指數(BMI18.5~24)

過量飲食容易使得每日攝取總熱量超過身體所需,日積月累後使BMI不斷增加。研究指出BMI>25形成膽結石的風險是BMI<25的兩倍,肥胖者(BMI>30)更容易因為有症狀膽結石的發生而增加膽囊切除的比例。

2、減少果糖、甜食攝取,精緻糖低於每日總熱量10%

過量攝取精緻糖容易增加體內胰島素的濃度和肝臟膽固醇的合成,進而提高膽汁內膽固醇的飽和度,造成膽固醇結晶。其中精緻糖裡的果糖,由於可被腸道細菌利用的特性,容易增加腸胃道症狀,也會影響許多肝臟脂肪代謝路徑,因此比起其他種類的單醣、雙醣,更容易增加形成膽結石的風險。

3、減少動物性脂肪、反式脂肪攝取,飽和脂肪低於每日總熱量10%

過量攝取紅肉、奶油、反式脂肪不但會增加心血管疾病的風險,也與膽結石的形成有正相關。

4、增加膳食纖維攝取,每日25-38g

每日膳食纖維攝取充足,不但可以增加大腸蠕動,其中的水溶性纖維還能與膽汁結合,形成糞便排出體外,降低膽汁經由腸肝循環重新吸收回肝臟,增加肝臟利用膽固醇合成膽汁,進而降低體內膽固醇。

5、增加維生素C攝取,每日100-1000mg

維生素C不但參與膽固醇轉換成膽酸的路徑,也能透過增加膽汁裡磷脂質濃度,來延長膽固醇結晶的時間。一項觀察性研究指出,經由錠狀、膠囊或粉末狀補充劑常態攝取維生素C者,膽結石的盛行率為未補充者的一半。

6、少量多餐,避免長時間空腹

進食後,小腸黏膜會分泌膽囊收縮素,促使膽囊收縮排出膽汁,如果長時間沒有排空膽汁,容易使得膽汁濃縮,增加膽固醇結晶。工作忙碌導致進食時間不定、長期反覆執行間歇性斷食皆會增加膽結石形成的風險。

預防膽結石,營養師推薦營養素
1、烹調用油選擇單元不飽和脂肪,以橄欖油取代葵花油

在一篇西班牙小型研究裡,每日分別給予膽結石病人攝取橄欖油與葵花油共一個月,結果發現在橄欖油組別中,膽汁裡膽固醇飽和指數顯著下降,葵花油組別卻沒有觀察到此現象。單元不飽和脂肪不但能夠增加膽囊活動度,避免膽汁鬱滯,發煙點也比多元不飽和脂肪來得高,若需要高溫烹調料理,不妨可以選擇富含單元不飽和脂肪的油脂,例如:橄欖油、苦茶油、芥花油、油菜籽油。

2、肉類蛋白質以魚肉為主,紅肉適量攝取

高三酸甘油脂症會降低膽囊收縮素的敏感度,進而影響膽囊的活動度,而魚油的補充可以幫助降低三酸甘油脂。因此在選擇肉類食物時,可以將紅肉替換成富含EPA、DHA的魚油,不但能攝取優質蛋白質,還能減少過多飽和脂肪的攝取。例如:鯖魚、秋刀魚、比目魚、鮭魚。

3、飯後甜點、點心改成水果

每日一杯手搖飲、飯後甜點似乎成了現代人飲食習慣的常態,享受甜品帶來的愉悅同時,也別忘了計算是否超出一天可容許精緻糖量。雖然水果的含糖量不低,但卻同時富含膳食纖維與維生素C,每日適量攝取2-4份,即可補足一天所需維生素C!

評論 請先 登錄註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