威武 發達集團副處長
來源:財經刊物   發佈於 2010-02-27 09:40

聯準會退場的最佳時機

2010-02-27 工商時報 【王曉伯】
隨著美國經濟的持續復甦,聯準會何時會採取緊縮政策的議題也備受市場關注。美國羅格斯大學(Rutgers University)貨幣與金融史中心主任波多(Michael Bordo)與經濟學副教授蘭尼(Landon Lane)週五投書英國金融時報指出,就過去聯準會撤出激進寬鬆貨幣政策的歷史來看,最佳時機應是在失業率達到頂峰,而且通膨跌到谷底之後。
波多與蘭尼在文中指出,衰退已經結束,美國經濟正在復甦之中。而為化解這場危機,聯準會採取了異常寬鬆的貨幣政策,把聯邦基金利率自2007年月的5.25%一路降到接近零的水準,並且透過量化寬鬆措施,大量購買抵押擔保債券與國庫券。
當前的問題則是在於聯準會的出場策略:何時把高度寬鬆的政策,恢復為可以推動經濟長期成長與低通膨的中立政策。
而問題的中心是:何時聯準會會開始調升聯邦基金利率?時機是一敏感議題,太快緊縮可能會把經濟再次推入衰退,而太慢又可能會放縱通膨升溫。
波多與蘭尼表示,經過他們研究聯準會自1913年成立以來的出場策略,顯示聯準會在採 緊縮貨幣政策的時機上有一模式,即是在失業率觸頂與通膨觸底之後。
他們指出,自1920年代到1950年代,聯準會大都是在物價開始上揚之時採緊縮政策,而對經濟的實質面並不在意。自1960年代中期,聯準會會等到失業率達到頂峰,並且允許通膨開始上揚之後才開始採緊縮政策。而自1980年代中期,聯準會緊縮貨幣政策的時機主要是取決於失業水準。
不過聯準會也不是沒有做出錯誤的決策的時候。在1936到1937年間,聯準會決定將銀行存準率提高一倍,以減少銀行系統的過剩游資與壓抑通膨,然而卻是緊縮過早,結果是造成1937年到1938年的經濟衰退,銀行業被迫減少放款與出售資產。
聯準會在1960年代與1970年代的決策,則是典型緊縮過遲的案例。面對景氣的興衰交替,聯準會由於擔心失業問題而決定延後採緊縮政策,在施行緊縮政策之後,又因來自詹森與尼克森政府的壓力,而早早結束,根本還來不及壓抑通膨壓力。在最近的兩次景氣衰退(1990年到1991年,2000到2001年),聯準會則在衰退結束幾季後才開始採緊縮政策,有許多人認為就是因為聯準會的延遲,才先後造成科技泡沫與房市泡沫。
這樣的模式變化也反映出當時的政策與經濟加權,在二次大戰前,聯準會在金本位的政策下把焦點完全放在物價穩定上。在1945年的就業法案通過後,聯準會在物價穩定之外,也開始關注就業情況。1960年代之後,聯準會在白宮與國會的壓力下開始強調低失業率。而一直到了1980年代中期,聯準會在寬鬆政策出場時機上也都是以失業情況為優先考量。
波多與蘭尼指出,鑑往知來,如今聯準會又該如何出場?根據他們的研究,如果聯準會是依循二次戰後的模式,而失業率又是在去年第4季達到頂峰,聯準會最早可能會在今年首季就採緊縮政策,但是更有可能的是第2季。不過,如果失業率下降緩慢,而以過去兩次衰退為例,聯準會可能會延後採緊縮政策,然而這也可能引發通膨將會升溫的憂慮。

評論 請先 登錄註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