ㄚ桂 發達集團營運長
來源:財經刊物   發佈於 2010-02-26 15:35

大變革 私立醫院將可發行股票

台灣醫療體系將出現重大變革,行政院會昨(25)日通過「醫療法」修正草案,未來專辦國際醫療業務的私立醫療機構,得以公司方式設立並發行股票。
衛生署長楊志良表示,未來外資也可以投資相關國際醫療機構,估計可創造20億美元以上產值。
衛生署醫事處長石崇良指出,為了提升民眾更優質的醫療品質,政府決定修改醫療法第4條,開放私立醫院得以公司化型態,專辦國際醫療機構,目前已決定採取BOT方式,引進國內外資金,在竹北生醫園區設立200床以上的國際醫院。至於陸資能否投資,仍待進一步和經濟部等跨部會研商。
楊志良說,台灣醫療水準與價格都具競爭力,但現行法規規定,醫院是非營利機構,不能以公司方式組成、發行股票或分紅。由於已有很多國家發展國際醫療與觀光醫療,台灣很有潛力,大陸也有很大的市場需求,修法後,這些從事國際醫療業務的私立醫療機構就可設立公司、刊登廣告,讓國際人士投資。
草案並增訂,中央主管機關得限制專辦國際醫療的私立醫療機構在指定區域設立,並得專案核定病床數。可由本地醫療機構提出專案申請,各自成立國際醫療專區,包括桃園航空城、高雄義大醫院將可循此模式成立國際醫院公司,並不受現有醫療資源管控的限制。
楊志良說,原則上專辦國際醫療的私立醫療機構,將在指定區域設立,「目前新竹生醫園區土地已準備好了,就看有沒有人來投資」。
為了鼓勵國內外參與竹北生醫園區國際醫院BOT案的投標,政府也將提供租稅獎勵,如能在三年內蓋完醫院,將可享受三年免租金優惠,另外再提供三年租金減半。
至於專區外的公、私立醫院,楊志良說,最多可有10%病床從事國際觀光醫療業務,也是全部自費,但當國家有重大緊急需求時,衛生署可要求醫院只照顧國人。
這項開放措施對現有醫療體系最大的變革,是允許醫院直接以公司名義登記成立,並允許符合資格的醫院公開上市,這些做法將醫院直接推入資本市場。石崇良分析,亞洲國家近年來積極以公司名義推動醫療國際市場,在泰國已創造年10億美元產值,印度,及新加坡每年創造的國際醫療產值也有20億至25億美元,台灣目前來自國際醫療的經濟規模約新台幣6億元。

評論 請先 登錄註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