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紳 發達公司襄理
來源:品味生活   發佈於 2008-09-23 23:21

書法欣賞-王獻之-洛神賦

王獻之(344-386)東晉書法家,字子敬,會稽山陰(今浙江紹興)人。官至中書令,故世稱大令,為羲之第七子。幼時從他父親學書,後來取法張芝,別創新法,自創一格,與父齊名,人稱“二王”。他的書法,兼精楷、行、草、隸各體,尤以行草擅名。他的楷書以《洛神賦十三行》為代表,其行書以《鴨頭丸帖》最著。草書名作《中秋帖》,列為清內府“三希帖”,之一。《墨林快事》評其書曰︰“筆畫勁利,態致蕭辣,無一點塵土氣,無一分桎梏束縛。”
王獻之是魏晉書家群體中的一位巨子。父親王羲之的悉心的傳授和指導,使他奠定了堅實的筆法基礎。由于他是魏晉名家中晚出的一位,客觀上為他提供了博采眾家之長、兼善諸體之美的機遇,贏得了與王羲之並列的藝術地位和聲望。
王獻之的遺墨保存很少,數量遠遠沒有王羲之那麼豐富。因太宗貶獻之而不購求其書作,內府的王獻之書跡“僅有存焉”。宋初的書法,並舉“二王”,宋太宗趙光義留意翰墨,購募古先帝王名臣墨跡,命侍書王著摹刻十卷,這就是著名的《淳化閣帖》。“凡大臣登二府,皆以賜焉。”帖中有一半是“二王”的作品。單著錄王獻之書帖的有七十三件,經後人考證為偽作或他人所書者達二十余件,北宋宣和年間,宋徽宗雅好王獻之書法,《宣和書譜》所收的王獻之書跡增至八十余件。但這些墨跡本絕大多數沒有保存下來,僅存的墨跡本,不逾七件,而且都是摹本。好在歷代刻帖還保留著一些真跡刻本,給我們學習了解王獻之書法留下寶貴資料。

評論 請先 登錄註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