威武 發達集團副處長
來源:財經刊物   發佈於 2010-02-10 06:41

新聞分析-經濟部信用 備受質疑

2010-02-10 工商時報 【潘羿菁】
有交通部8元丟官的前例在先,中油、台塑化在8日被媒體踢爆有超收空汙費的事情後,經濟部接連2天進行危機處理,並調降汽柴油價格「回饋」民眾,然而經濟部始終不認為中油有「超收」的作業疏失,明顯欠缺誠意與道歉的勇氣。
中油這回發生「溢收」空污費的原因,與浮動油價機制有很密切的關係。政府設計浮動油價機制的目的,是希望讓油價隨市場制反映,經濟部當初設計浮動油價公式時,盡量讓中油的成本透明化,因此將包括空污費、石油基金費用等各項稅費列出,但有些成本很難發達算出每次煉油成本的比重,最後卻硬要細分,導致價格上有落差。
至於石油基金的存在,主要是在國家安全原則之下,政府向成品油與原油等進口商收費,作為國內能源研究、探勘、補助偏遠地區加油站等。中油按每次進口量去繳交石油基金,但經過複雜的油品產製過程後,這一筆交給石油基金的成本,無法每週精確分攤到每公升的汽柴油價格上。
因此,經濟部明明知道,浮動油價的部分成本無法發達計算,卻仍將有「爭議」的空汙費與石油基金成本項目納入,也並未在設計之初,對外說清楚講明白,最後衍生出大風波。
儘管經濟部也主動清查浮動油價公式各項稅費,是否也有價差問題,並表示其餘沒有差異金額。然而,經過這次事件後,經濟部的信用已大受質疑。

評論 請先 登錄註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