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uploads/avatar/01/39/13978.jpg)
-
威武 發達集團副處長
-
來源:財經刊物
發佈於 2010-02-06 06:32
新國際關鍵貨幣之展望(上)
2010-02-06 工商時報 【本報訊】
一國貨幣在國際上具顯著的交易媒介、計價單位和價值儲存3大功能,稱為國際貨幣,如美元、歐元、日圓和英鎊等,其中使用或持有比重相對佔較大者,稱為國際關鍵貨幣,內涵大於狹義的國際儲備貨幣,如過去的英鎊和目前的美元。英鎊與美元做為國際關鍵貨幣的地位,都曾因英鎊或美元過剩,貨幣對外貶值和經濟實力下降等因素,受到挑戰。本文擬探究美元本位體制的挑戰,用以展望美元未來的國際地位。
一.美元本位體制的挑戰
1973年國際金融採浮動匯率制,確立「美元本位體制」,美元有幾次重大變動:1974年第1次石油危機的貶值;1979年秋天大幅提高利率的升值;1985月9月紐約達成「廣場協定」的貶值;1987年2月巴黎「羅浮宮協定」的升值。其後,美元匯率基本上是由市場決定的浮動匯率。
美元貶值可增加美國出口競爭力,美元變動扮演了合理調整美國國際收支和其總體經濟營運角色,美元危機變成美國經濟的轉機,不必輸出黃金因應,也不受美元與黃金間匯價限制。
雖美元長期走貶,但除第一、二次石油危機時,發生二位數通貨膨漲和經濟負成長,美國經濟大體穩定,外匯存底微幅增減,2005年以來呈現增加情形,黃金準備自1980年代末期以來幾無變動。基此,美元匯率的升貶,只在反映美元外匯市場供需變動的價格現象,不對美元國際地位有負面影響,依舊維持超強國際貨幣地位。
美元做為國際關鍵貨幣,但匯率長期走貶,是否能充分發揮貨幣功能令人存疑,甚且引起他國挑戰,苦思如何取代。如1970年IMF新國際準備資產─特別提款權(SDR)的創設;1980年中期的日圓國際化;1999年以來的歐元興起;近年來人民幣的挑戰等。但迄今對美元的國際地位,未構成實質壓力和威脅。
首先,美國在IMF擁有重大議案否決權,不符合美國利益的議題(如各國SDR持份的再分配)很難成案討論。第二,日圓匯率雖長期上升,且其對外貿易使用日圓交易的比重也不小,2009年出口約占40%,進口約占24%,但日本90年代陷入「失落的十年」來,迄今未脫離困境,故不再積極推動日圓國際化,對美元也不再具任何威脅。
第三、歐元區的經濟規模雖略高於美國,曾有機會挑戰美元國際地位,但受金融海嘯影響,部分成員國的財政、外債和失業長期展望不佳,加上單一貨幣制度僵化,難合理調整不同成員國的外貿情況,及歐元區缺少如紐約金融中心般,具獨特性的國際金融中心,短期對美元的國際地位也不具威脅。
第四、大陸經濟快速崛起,對全球經濟影響與日俱增。也積極建構上海國際金融中心和推動人民幣國際化,去(2009)年4月初提議,擴大SDR的用途來取代美元作為國際儲備貨幣,試圖與美國爭霸。
唯如此高調走向國際的企圖,引起美國戒心,美國總統歐巴馬2010年初表明:「美國不會當第二」。今後二強爭霸與摩擦勢必表面化,將影響到在全球貿易與金融問題國際協調的進展。
中國在走向國際金融舞台上有二個矛盾。第一,一方面唱衰美元,另一方面持有大量美元資產做為外匯存底,人民幣的匯率也緊釘美元,表示目前並無取代美元的國際貨幣,不是真正看衰美元;第二,但資本帳的開放程度和人民幣匯率制度較有彈性的變革,又相當保守,難與國際接軌。
要解決這兩個矛盾,要花很長的時間。要建構一個被國際金融市場廣泛接受的金融環境,人民幣才有機會,被納入IMF外匯存底的重要幣別組合中,當作一般性國際貨幣使用,否則只是種侷限於與其簽定貿易結算,和貨幣換匯關係的那些國家間的區域貨幣,難取代目前美元的國際地位。
以上這些貨幣本身的條件要取代美元成為新國際關鍵貨幣,至少在10年內或更久,難以獲得國際上普遍的接受。
(本文作者為中國輸出入銀行理事主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