鋰電池搶人大戰 業態辛苦招人不易
工商時報 楊日興 2022.01.22
電動車的興起帶動鋰電池廠在2021年高速成長,許多業者擴大規模後設法招兵買馬,但鋰電池的辛苦業態,使獵頭公司也高喊吃不消。圖/新華社
FacebookLineTelegramTwitterWeChatPrintFriendly個股速查
大陸許多熱點產業展開搶人大戰,其中,電動車的興起帶動鋰電池廠在2021年高速成長,許多業者擴大規模後設法招兵買馬,但鋰電池的辛苦業態,使獵頭公司也高喊吃不消,每天狂打上百通電話,也難尋覓到願意投入該「慘」業的人才。
陸媒引述獵頭機構人士指出,當前新能源產業興起,鋰電池產業正積極擴產,相關人才需求急劇上升,也冒出許多專注該產業的獵頭機構和人力資源服務公司,在大陸光是給業內龍頭寧德時代做徵才獵頭服務的機構就有100多家。
但鋰電池廠的工作模式相當辛勞,讓獵頭機構喊苦。業內人士表示,例如寧德時代的生產主管職缺年薪約在人民幣(下同)15萬至30萬元,工藝和設備職缺年薪一般在25萬元,不過工作模式時間長,每周上班6天,早上8點上班,晚上9點下班,且還要接受輪班,通常兩個月日班、兩個月夜班。
獵頭人士表示,這種工作強度是當前鋰電行業普遍現象,且寧德時代要求高學歷,只是許多人一聽到鋰電池廠這種工作時長就不考慮了。其他廠商工作內容就算比寧德時代輕鬆一點,幅度也有限,如國軒高科、中航鋰電等電池廠待遇較差、學歷要求也較低。
加上鋰電行業流動率高、離職率達到3成,更顯得行業人才短缺,獵頭人士指出,每天要打上50多通電話找人,加上現在快過年多數人不願意換工作,更是要撥上百通電話尋覓人才。
對鋰電池大廠而言,常常要靠高昂的薪資漲幅來進行挖角。校園徵才管道雖是另一條出路,但業內頂尖廠商人士表示,行業太火熱,許多校園招來的人待個2、3年就會跳槽或自主創業,且當前行業每年增速可能有2倍,但大學培養的專業人才增速可能不足2成,遠遠無法滿足業界需要,預計未來數年行業缺人狀況不會有改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