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友望 發達集團副總裁
來源:勵志成長   發佈於 2021-12-30 07:41

分享內容深思日常教育--1

整個歐洲最富裕的德國,不只是在歐盟扮演領導的角色,德國的工業與品牌也是全球知名。
富裕的德國人相信,被嬌慣的孩子缺乏自制力和獨立生活的能力,長大後的社會適應能力差。
所以孩子在小的時候,就應該學會吃苦耐勞,培養出他們適應社會變化的能力,以及改變世界的本事。
這樣的孩子在面對挫折和困難時,不會惶惑無助,而是自信堅強。

德國的孩子在長大後,都會離開父母去自闖一片天地。 讓他們體會其他國家生活,學會思考人生 。
所以在德國,每年都有一大批中小學生在假期的時間,萬里迢迢來到南美洲和非洲一些較為貧窮的國家。
他們不是出國旅遊,也不是勤工儉學,而是來過上一段艱苦的生活,在這項獨特的體驗活動中鍛鍊自己的社會適應能力。
一切費用還要自費付,是名副其實的自己掏錢「買苦吃」。
到一個貧窮的國家或地區生活,可以加深孩子對社會的了解,在貧與富的親身實踐體會中,認真思考人生,學會同情,珍惜自己所擁有的。
如今這已是德國城市孩子們成長中的一項必修課。
因為如果孩子的品格教育不夠,讓孩子繼承萬貫家財不一定是好事。

德國的父母認為,如果讓年輕人輕易得到巨額財富,很可能會將他們推向墮落的深淵。
這就好像我們說的"富不過三"是一樣的道理,因為所有的苦都是第一代承受與經歷的,第二代開始生活改變,不用過苦日子,到了第三代更富裕了,所以就失去了面對困難的適應力,也不知道如何過苦日子。
所以很多依靠自己奮鬥成為富豪的德國企業家們,都紛紛表示不會把自己的財產全部留給子孫,而是將絕大部分甚至全部財產都捐給了社會慈善機構。
而且德國的子女們也對父母的這種做法表示敬佩和支持,這點就與亞洲的文化差異甚大。在西方社會中,人們都普遍認為父母的財產是屬於父母的,他們有權利去支配自己所屬,作為子女,不應該期望從父母那裡得到財富。

評論 請先 登錄註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