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紳 發達公司襄理
來源:品味生活   發佈於 2008-09-18 08:21

王羲之書法--快雪時晴帖

子紳昨日至故宮欣賞晉唐書法.情緒甚為激昂.實屬難得一見.
錯過此次.未知何時能再目睹如此多之鉅作.未前往的網友.
可別錯過喔.展出只到本月20日.
王羲之(303-361),東晉書法家,字逸少。原籍琅琊人(今屬山東臨沂),居會稽山陰(浙江紹興)。官至右軍將軍,會稽內史,人稱“王右軍”。他出身於兩晉的名門望族。王羲之十二歲時經父親傳授筆法論,“語以大綱,即有所悟”。他小時候就從當時著名的女書法家衛夫人學習書法。以後他渡江北遊名山,博採眾長,草書師法張芝,正書得力于鐘繇。觀摩學習“兼撮眾法,備成一家”,達到了“貴越群品,古今莫二”的高度。
與兩漢、西晉相比,王羲之書風最明顯特徵是用筆細膩,結構多變。王羲之最大的成就在於增損古法,變漢魏質樸書風為筆法精緻、美侖美奐的書體。草書濃纖折中,正書勢巧形密,行書遒勁自然,總之,把漢字書寫從實用引入一種注重技法,講究情趣的境界,實際上這是書法藝術的覺醒,標誌著書法家不僅發現書法美,而且能表現書法美。後來的書家幾乎沒有不臨摹過王羲之法帖的,因而有“書聖”美譽。他的楷書如《樂毅論》、《黃庭經》、《東方朔畫贊》等“在南朝即膾炙人口”,曾留下形形色色的傳說,有的甚至成為繪畫的題材。他的行草書又被世人尊為“草之聖”。沒有原跡存世,法書刻本甚多,有《十七帖》、小楷樂毅論、黃庭經等,摹本墨蹟廓填本有孔侍中帖、蘭亭序<馮承素摹本>、快雪時晴帖、頻有哀帖、喪亂帖、遠宦帖、姨母帖、平安何如奉橘三帖、寒切帖、行穰帖以及唐僧懷仁集書書《聖教序》等。
王羲之的書法影響到他的後代子孫。其子玄之,善草書;凝之,工草隸;徽之,善正草書;操之,善正行書;煥之,善行草書;獻之,則稱“小聖”。黃伯思《東觀徐論》雲:“王氏凝、操、徽、渙之四子書,與子敬書俱傳,皆得家範,而體各不同。凝之得其韻,操之得其體,徽之得其勢,煥之得其貌,獻之得其源。”其後子孫綿延,王氏一門書法傳遞不息。武則天嘗求王羲之書,王羲之的九世重孫王方慶將家藏十一代祖至曾祖二十八人書跡十捲進呈,編為《萬歲通天帖》。南朝齊王僧虔、王慈、王志都是王門之後,有法書錄入。釋智永為羲之七世孫,妙傳家法,為隋唐書學名家。
三希堂珍寶--快雪時晴帖
此帖是王羲之寫給“山陰張侯”的一封簡短的信。在大雪過後,天氣轉晴,問候朋友是否安好。起首用一句“羲之頓首”,結語又加上同樣的敬語,這在古人的書信中還很少見。王羲之的墨蹟至今已失傳,這件書蹟是後人忠實的摹本,不過仍然可以看出本來的面貌。
此帖其中或行或楷,或流而止,或止而流,形成特有的節奏韻律。筆法圓勁古雅,無一筆掉以輕心,無一字不表現出意致的悠閒逸豫。在趙孟頫、劉賡、護都遝兒、劉承禧、王稚登、文震亨、吳廷、梁詩正等人的跋語中都表示驚羨和讚歎。清乾隆皇帝曾說:“天下無雙,古今鮮對”;“龍跳天門,虎臥鳳閣”。他把此帖和王珣《伯遠帖》、王獻之《中秋帖》,一同收藏於養心殿西暖閣,並名其堂為“三希堂”,視為稀世瑰寶。
大雪過後,天候轉晴,王羲之以這件短劄向友人表達問候之意。末行“山陰張侯”可能是收信人的名字,原本寫在信箋的封面,在此與原蹟一併摹在同一張紙上。
這件書蹟以圓筆藏鋒為主,起筆與收筆,鉤挑波撇都不露鋒鋩,由橫轉豎也多為圓轉的筆法,結體勻整安穩,顯現氣定神閒,不疾不徐的情態,明代鑑藏家詹景鳳以“圓勁古雅,意致優閒逸裕,味之深不可測”形容它的特色,並且認為趙孟頫受到這件書蹟的影響。不過王羲之內斂沉潛,趙孟頫微有鋒鋩外露,比較對幅趙孟頫的題跋,可以得到這樣的印象。
王羲之書法的特點在於優美的“體勢”,“體”是指結字的形狀和姿態,“勢”是指筆劃產生的律動感,以“快”字為例,左右相向的兩部份,有著呼應的關係,“夬”的右肩略微高聳,末筆右頓,調和了傾斜的姿勢。“雪”字也有類似的情形,上部向左傾斜,末一橫畫收筆有向右下的筆勢,所以也調整了整個字的重心。第一行感覺上下的“行氣”一貫,為什麼有這樣的感覺呢?如果只看每個字橫向的筆劃,可以發現傾斜的角度大致相同,而同一行字的重心也都在同一中線上,第二行則有些變化,“果為”有連筆,其他的字間距較疏,重心也有偏右偏左的變化。這些變化顯得很自然,也使得這短短的三行具有豐富的美感。
這件書蹟上有“君倩”題名,米芾認為是梁秀,但史書未見其人,不詳其生平,近人考為唐高祖駙馬薛君倩。旁有“褚”字半印,傳為褚遂良所鈐。南宋時藏於高宗內府,有“紹興”聯璽。繼入金章宗內府,有“明昌御覽”印。復為賈似道所得,有“秋壑珍玩”印。元時先為北燕張氏所有,後入內府,延祐五年(1318)趙孟頫等奉敕跋。明代歷經朱希孝、王穉登、吳廷、劉承禧收藏,均有題記鈐印。清代歸馮銓,康熙十八年(1679)進入內府,有清宮鑑藏寶璽。
<本帖最後由 子紳 於 2008-11-08 14:11 編輯 >

評論 請先 登錄註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