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董 發達集團副總裁
來源:財經刊物   發佈於 2021-10-28 05:54

資策會謠言捕手 打擊假訊息

資策會謠言捕手 打擊假訊息
工商時報 劉季清 2021.10.28
經濟部技術處全球百大科技研發獎(R&D 100 Awards)獲獎記者會,由經濟部次長林全能(左6)、經濟部技術處處長邱求慧(左7)偕同資策會副執行長楊仁達(左4)、資策會服創所所長林玉凡(右3)及各獲獎法人代表合影。圖/資策會提供

FacebookLineTelegramTwitterWeChatEmailPrintFriendly

社群平台深入生活,網路謠言也同步加快傳播速度,資策會數位服務創新研究所(服創所)攜手台灣事實查核中心開發出不實訊息快篩平台「謠言捕手」,服創所組長陳易棅表示,許多事實查核機構人力不足,對抗排山倒海來的謠言時相當辛苦,因此研發「AI鑑識技術與台灣不實訊息聯防體系技術」,透過AI扮演查核員的角色,大幅提升查核工作效率。
AI防堵不實傳聞 資策會獲R&D 100 Awards雙料獎
資策會在經濟部技術處科技專案支持下,研發「AI鑑識技術與台灣不實訊息聯防體系技術」,今年在被譽為「科技界的奧斯卡」美國百大科技獎R&D 100 Awards中,於「軟體與服務類」拿下全球百大科技研發獎,以及企業社會責任特殊貢獻獎,是台灣唯一獲得雙料肯定的技術。
面對大量的謠言,查核人員人力不足,根本難以全面應付。看到此一問題,資策會服創所2020年著手研發技術,由事實查核中心提供不實訊息,整合多個申訴資訊源,並由服創所開發AI模型與平台,建構完整的疑似謠言資料庫與不實訊息快篩儀表板,在2020年第三季正式推出服務。
陳易棅進一步說明,謠言與一般的新聞報導不同,其最大的特色,就是以文字、圖片、影片、連結等不同樣態與內容流變的組合在網路上大量快速流傳。不少謠言喜歡引用名人敘述,或是使用激進的語氣、聳動的標題,最終目的就是希望能讓用戶趕快轉傳分享。
陳易棅說,其他的查核工具多半是讀者回報可疑訊息後,直接比對查核機構的報告,確實可以幫助讀者判別消息的真偽,但是卻無法減輕查核人員面對大量假訊息時的負擔。
專家經驗「AI化」大幅減輕查核人員工作量
而服創所與台灣事實查核中心的合作,主要是從源頭開始做起,首先整合多個申訴資訊源,建構完整的疑似謠言舉報資料庫以及不實訊息快篩平台後,團隊再運用團隊運用深度NLP(自然語言處理)、異質資料交叉比對、社群數據擴增技術,將格式不同但內容相近的謠言自動化分群,並比對事實資料庫,建構快篩儀表板,讓查核人員得以即時觀測。
同時,服創所也將查核專家的經驗「AI化」,團隊透過深度學習技術把查核專家的專業知識,打造成AI風險評估模型,主要聚焦在三大面向,包括謠言的內容(語言特徵)、傳播模式、帳號鑑識,建構模型完成後,即可提供不識訊息的自動化風險評估指標,以人機協作幫助查核人員鎖定高風險、高影響力議題進行查核,並以客觀數據精準選題,快速遏止不實訊息的擴散。
AI出動 查核速度增3倍
陳易棅說,以今年國內疫情爆發的狀況來看,當時相關疑似謠言暴增4~5倍,借助快篩平台,查核中心在五個月內追蹤超過2萬種舉報的疑似謠言,杜絕超過300種不實訊息傳播。此外,透過AI輔助精準選題,幫助查核工作也能數位轉型,可節省80%的觀測以及選題人力,使查核速度大幅增加3倍,過去一周發布1~2次的查核報告,透過AI助攻之後,半天就能發布一篇,發行數量提增2.5倍。
除了輔助事實查核與澄清速度之外, 陳易棅也指出,該技術的研發也可應用於傳播行銷及資通訊服務領域,例如不實的美容廣告、金融相關廣告,可提供業者專家查證等多元服務。近期也與海外的機構分享研發成果,未來有機會也期望能拓展海外市場。
而近期備受討論的Deepfake(深偽技術),陳易說,Deepfake可以用在好的地方,但卻也會被不肖份子用在壞的地方,對社會以及民眾將會是一大威脅,資策會也開始針對Deepfake進一步研究,期望可以進一步辨別合成內容。
而除了「AI鑑識技術與台灣不實訊息聯防體系技術」獲R&D 100 Awards以外,資策會地方創生服務處研發的「半導體自動化設備韌性智慧維護系統」也入圍。該系統是為協助業者穩定生產品質、擴張產能,該系統搭載多種感測器,具備優異的設備異常預測與診斷功能,可隨時掌握機台加工產品健康狀況,再透過AI模型事先預警,降低非預期停機,提升產線生產效率。
事實查核中心 加快防堵不實消息
台灣事實查核中心總編審陳慧敏表示,在疫情期間、相關的謠言更加猖獗,但過去查核工作以人力為主,在不實訊息爆量時相當辛苦。透過與資策會的合作,可幫助查核中心快速匯集將近150萬則可疑訊息,同時也能讓台灣事實查核中心在發布查核報告時更加快速,迅速消弭不實訊息的傳播。
「去超商實聯制,與確診者同時間去,就會匡列隔離。」、「冠狀病毒會在喉嚨部位存活四天…儘量多喝溫開水及鹽巴或醋,就能消滅病毒。」,當這些與疫情相關的謠言四起,一時之間民眾也難辨真假,再透過社群媒體的助長,恐如星火燎原快速傳播,造成民眾恐慌。
陳慧敏解釋,事實查核的工作分成兩部分,一部分是一般記者的查證工作,另一部分則是運用資料與數位工具的數位查證技術,不過整個流程仍是仰賴查核專家的經驗去判斷哪些不實訊息需要優先處理,較耗費人力。這樣的模式,在不實訊息回報數量暴增的時候,就顯得捉襟見肘。
陳慧敏形容,傳言好比社會恐慌的溫度計,那些大眾未知又感到恐懼的領域,就容易成為謠言孳生的溫床。例如,在5月國內疫情初爆發時,相關的可疑謠言回報量較平常暴增5~7倍,包括如各種防疫偏方、口罩實驗、備受討論的「快樂缺氧」等,到疫苗開始廣泛施打之後,疫苗相關的謠言也層出不窮。

資策會假訊息謠言捕手

評論 請先 登錄註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