妙音 發達集團副總裁
來源:勵志成長   發佈於 2021-06-17 07:09

全球狂堵病毒為何疫情仍失控?醫:被「奇異效應」害慘

全球狂堵病毒為何疫情仍失控?醫:被「奇異效應」害慘

551

綜合報導
2021年6月16日 週三 下午8:26·2 分鐘 (閱讀時間)



新冠肺炎疫情已在全球肆虐1年半,雖然各國政府不斷祭出防疫措施,仍時不時在不同區域看到疫情爆發的情況。重症醫療醫師黃軒指出,依心理學家的說法,這種現象叫做「奇異效應」,人們會因染疫個案增加,漸漸心理麻木,也就降低對防疫的重視。
黃軒在臉書發文分析,明明已有檢疫措施、口罩、酒精、疫苗,全球疫情之所以持續失控,都是被人群的「奇異效應」心態害慘。
他說道,去年底美國每天有3000人死亡、今年台灣疫情進入社區傳播,照理說應該要引起公眾更廣泛的關注,阻止病毒持續傳播,然而人們卻反倒在疫情嚴重時不斷出入賣場、市場群聚,車流量也逐漸變多,對於專家「不要出門」的呼籲,總有人嗤之以鼻、不屑一顧。
黃軒引述俄勒岡州大學心理學教授保羅‧斯洛維奇(Paul Slovic)的說法,這種明顯冷漠的心態,被稱之為「心理麻木」。舉例來說,當一個人處於疫情危險之中,對方又是親人的時候,會給人很強烈的感覺;但變成兩個人、甚至更多人處於危險情況時,心裡的擔憂就會分散,對問題的關注度降低。亦即疫情案例和死亡數越多,人們反而會失去情感,把各種防疫措施當成耳邊風,有時候這樣的冷漠就會導致疫情大爆炸的悲劇。
依照保羅‧斯洛維奇的解釋,和「心理麻木」有關的心理效應叫「奇異效應」,當我們過分關心第一個人的遭遇,再遇到第二個人時,同情心就會消退,不會因為需要幫助的人數變多而等比提高意願。
黃軒再舉臨床心理學家萊夫‧格里芬(Leif Griffin)的論述,說明「心理麻木」是一種防禦機制,也是一種傷害機制,長時間面對危險時,負面情緒就會提高,造成物極必反,所以會看到歐美民眾不斷示威抗議。而「奇異效應」若長期無法解決,緊接而來的就是發生家庭暴力,導致「原本是避風港的『家』,在疫情期間,卻成了親情煉獄」,也是專家學者口中的「新冠壓力症候群」。

評論 請先 登錄註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