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基樂 發達集團稽核
-
來源:健康養身
發佈於 2009-11-19 08:05
淺談攝護腺
前言
攝護腺又稱前列腺,位於膀胱頸出口下的一個錐形腺體組織,環繞著尿道,環繞著尿道而來,由五個葉及一群腺泡所形成的性腺,其分泌液於射精時與尿道的精液混合,可激活及延長精子運動的機能。攝護腺癌常見於50歲以上的男性。在美國僅次於肺癌及大腸癌,是男性常見的癌病,台灣的罹患率亦因平均壽命增加及篩檢進步而顯著增加,86年已躍升十大發生率之第七位。
原因
攝護腺癌是因為腺體細胞惡化及增生所造成,造成病變的原因並不清楚,可能為:
•遺傳因素:遺傳基因,當親人中有攝護腺癌時,得到此病的機會變增加。
•荷爾蒙:大多數攝護腺須依賴雄性激素來維持生長,因此從小被閹割或睪丸發育不良不會發生此病。
•飲食與環境:可能致癌物質有廢氣、鎘、肥料、橡膠及染料等,也有報告與高脂肪食物有關。
病毒及細菌感染:性對象多,得性病機率高,患攝護腺癌的機會也較高。
症狀
攝護腺癌初期症狀與攝護腺結節狀增生肥大差不多,早期解尿困難或頻尿,偶有血尿、尿路感染、想尿而尿不出來,小便射柱徑細小,解完後仍意興未盡的滴滴點點不斷。膀胱容易脹,常發生不易解釋的膀胱炎或尿中帶血。後期患者常有貧血,且易轉移至骨骼而有骨痛。
攝護腺癌95%以上為腺癌,一般可分為四期:
•第一期:腫瘤位於攝護腺內,肛診無法察覺出來,病人是因為攝護腺肥大接受經尿道切除手術時發現。
•第二期:肛診可探查出攝護腺癌的硬塊,但癌細胞亦侷限於包膜內。
•第三期:癌細胞已侵犯到攝護腺外的組織。最常被侵犯到的為儲精囊、攝護腺周圍脂肪、尿道的肌肉及膀胱頸。
第四期:代表轉移性病變,侵犯骨盆腔、淋巴結或遠處器官轉移。
診斷
由於早期攝護腺癌通常沒有症狀,目前是以醫生做肛門指診,測血清中的攝護腺特定抗原(PSA)濃度,合併兩項檢查結果,判定為屬高危險群者,則做經直腸超音波檢查以及系統性切片,以獲得病理診斷。
治療
攝護腺癌的治療方法,包括根除性攝護腺切除、放射線治療、荷爾蒙治療或免疫治療及基因治療等。手術可經會陰、恥骨後及經荐骨做根除性攝護腺切除術,包括攝護腺、精囊及膀胱頸均需切除。一般建議適於手術之病患,其預期餘命應為大於十年。手術併發症包括尿失禁、性功能障礙、傷口感染等。對於已發生轉移之攝護腺癌治療以荷爾蒙治療為主。其中睪丸切除是最簡單且有效的方法。局部之骨骼轉移可單獨對該病灶行局部放射線治療以減輕病患痛苦。
預後
早期攝護腺癌的治癒率可達80~90%,而定期接受肛門指診及抽血檢測攝護腺特定抗原(PSA),可以早期發現此癌病。一旦罹病,找一位可以信任的泌尿科醫師好好討論,並配合治療及定期追蹤複檢,大部份的病患都能過著充實而有活力的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