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art 發達集團副總裁
來源:哈拉閒聊   發佈於 2021-04-27 09:40

美中貿易戰打二年 台商回流出現三大質變

美國2019年對大陸實施科技禁令,引發美中貿易戰,大量台商選擇回台灣投資,促使經濟展突飛猛進。台灣政府對於工業用地、用電及用水需求等關注面向,都是環繞在台商回流層面,經過兩年多的美中貿易戰,台商面對那些改變呢?(延伸閱讀:台商回流 再現大投資案
國發會主委龔明鑫20日表示,看好今年國內GDP有機會突破5%,落實投資台灣三大方案,若能有實質民間投資,經濟成長就會比較紮實。

根據投資台灣事務所資料,投資台灣三大方案分別為「歡迎台商回台投資行動方案」、「根留台灣企業加速投資行動方案」及「中小企業加速投資行動方案」,總計已吸引854家企業,超過1兆2142億元投資。



投資台灣事務所解釋,雖然方案分為「台商回台」、「根留台灣」及「中小企業加速投資」三種方案均包括貸款額度、政府支付銀行手續費等優惠,但台商回台申請條件較嚴格,須為「受美中貿易衝擊」且「赴大陸投資二年以上」,因此部分台商選擇其他方案。


台商回流分三階段 2020年廠商最多、投資最少


投資台灣事務所表示,從美中貿易戰後,台商回流可分為三階段。首波為2019年初,急需返台維持產能的網通設備、高階伺服器等產業;第二波為2019年底、2020年初交際回來的智慧運輸、LCD面板、智慧製造及光學設備等產業;第三波則是2020年初之後回來的中小企業及傳統產業。

據投資台灣事務所公布回台投資金額,首波、第二波回來台灣的台商雖然數量較少,但是規模較大,2019年底,雖然投資台灣三大方案投資案件數僅有302家,但投資金額已累計達 8300 億元;2020年投資案件數有475件,但截至2020年底僅累計1.1兆元,等於2020年整年投資金額僅增加近3000億元。

投資台灣事務所證實,2019年卻是較多屬於投資規模較大的大廠,因此投資額較容易開出;2020年則主要是中小企業,不僅有受到美中貿易戰,更有部分是因為台灣在疫情下比較穩定而選擇返台。


拜登政府對陸未軟化 回流台商規模再攀升


然而,從今年1月至4月,投資件數為77件,投資金額已累計超過1.2兆元,顯示雖然前4個月的投資件數較往年少,卻有較大規模投資商開始參與投資台灣三大方案。

對於近期再度出現高投資案,投資台灣事務所解釋,因拜登政府上台後仍維持與川普政府一樣的對陸態度,部分觀望廠商眼看情勢未變化,選擇及早返台。另一方面,投資台灣三大方案將在今年底落日,許多業者都趕在方案落日前搭上最後一班車。

投資台灣事務所預估,隨著年底越接近,返台台商將激增,台灣政府也預先準備台商回流所須的水、電、土地等投資條件。


台商回流更缺地 工業局、科技部頻找土地開園區


國發會主委龔明鑫看好投資台灣三大方案,但也提到政府針對台灣投資「五缺」提出檢討。經濟部評估,中小企業從中國大陸返台首要面對缺地問題,經濟部工業局、科技部紛紛於全台廣設工業區、科學園區,但同樣也面臨環境挑戰。(延伸閱讀:台商大規模回流投資 專家示警:五缺再浮上檯面



工業局表示,台灣工業土地一向需求大於供給,台商大量回流後讓土地急迫性更大。

工業局解釋,台商對於土地需求都不同,有立即補齊產能急迫性的廠商,是透過找閒置土地或租用工廠,大廠若是回台擴廠或設立營業總部,往往都選擇在既有總部或工廠旁擴建,土地需求較單純。

然而,早在20、30年就到對岸發展的中小企業,並未在台灣保留設廠土地,這波回台投資就會苦找不到土地資源,因此經濟部才會選擇在各地開闢新的工業區。

為了支應回流台商,經濟部在雲林、嘉義、台南、高雄規劃五大工業區,科技部規劃在淡水、嘉義及屏東劃設科學園區。但環評委員會對工業用地是否存在需求,以及產業是否造成周邊外部成本都曾表達疑慮,增加闖關難度。

工業局解釋,全國可供租售土地面積僅剩約162公頃;北部地區用地情況早已飽和,須透過工業區立體化來增加容積率;中南部則同樣工業用地缺乏,像是彰濱工業區使用率已達95.89%,雲林科技工業區使用率更高達99.02%,南部的台南科技工業區使用率也已達96.55%。

至於外部成本問題,工業局強調,會進行把關,確保引進低汙染、高附加價值的產業在台投資。

評論 請先 登錄註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