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膨狼來了?引發各界論戰。然而,隨著國際原物料價格飆漲,致國內3月躉售物價指數(WPI)終結連續22個月負成長,轉為正成長,透露通膨巨獸蠢蠢欲動,主計總處和國發會坦言,必須隨時密切關注,審慎應對。(延伸閱讀:
通膨、加稅...華爾街兩大恐慌)
根據主計總處資料,今年3月國際主要商品行情漲勢驚人。以原油為例,OPEC現貨3月平均每桶64.56美元,年增90.3%;銅上漲77.9%、鋁上漲46.6%;榖物類方面,玉米上漲65.4%、黃豆上漲62.2%,僅稻米年跌6.1%。
主計總處簡任視察曹志弘分析,去年受到新冠肺炎疫情衝擊,需求瞬間急凍,在低基期下,今年隨著疫苗施打,全球景氣逐漸回溫,帶動需求,致國際原物料行情大幅反彈。
國發會指出,今年前二月營造工程物價平均漲幅6.09%,營建物資上漲問題亦須關注。曹志弘指出,營建物資如鋼筋、水泥、電纜電線等,都是受到國際原物料行情波動影響;此外,機具租金、工資等服務費用成長。
曹志弘說,3月國際原物料行情大幅反彈,若和今年2月價格相較,則呈漲跌互見。例如,小麥、糖、棉花都有下跌,工業金屬漲跌互見,未再持續飆漲;OPEC油價3月平均大漲九成,4月上旬價格略回跌,後續漲勢如何,須密切觀察。
反映國內廠商進貨成本的WPI,3月轉呈年增4.36%,終止連續22個月下跌,3月進口物價指數以新台幣計價年增5.48%,終止連續21個月的負成長走勢;以美元計價的進口成本年增率更高達12.13%,創2017年3月以來、近四年以來新高。
WPI通常會領先CPI兩季,若國際原物料持續上漲,將會增添廠商成本壓力,有可能會陸續反映成本,帶動國內消費者物價指數(CPI)的上漲。
中華採購與供應管理協會執行長賴樹鑫觀察,原物料價格漲幅相當大,將推升成本上升,大部分業者都回應「盡量吸收」,但業者吸收幅度畢竟有限,未來是否轉嫁到供應鏈下游,甚至是否反映到消費端,須密切觀察。
國發會指出,隨著全球經濟逐漸復甦,國際原油及大宗物資需求大幅上升,全球貨櫃短缺造成國際運費高漲,加上主要國家採行超寬鬆貨幣政策使美元偏弱,以及美國拜登政府推動1.9兆美元紓困法案,均引發國際上對於通膨的疑慮。
國發會坦言,原油、農工原料價格回升,對高度依賴原物料進口國家恐造成部分商品價格上漲壓力。
香港北威國際集團董事總經理劉憶如表示,全球已有20年沒有歷經嚴重通膨,但隨著各國經濟解封,實質需求將明顯增加,疫情造成很多供應鏈斷鏈,供給面恐跟不上,通膨雖不會馬上到來,但可能在三年內發生。
她強調,通膨狼來了過去喊很多次,這次很有可能是真的。
主計總處及國發會皆強調,目前國內物價(CPI)仍相當平穩。主計總處預測今年第2季CPI年增率為1.8%。國內外主要機構預測今年我國CPI年增率介於1.0%至1.5%
曹志弘指出,即便國際原物料價格持續大幅上漲,國內廠商未必會全部轉嫁在售價上;此外,政府可以透過掌控國內公共費率價格,如電費、燃氣、交通運輸、油價等,可適度收斂CPI漲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