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sdfg789 發達集團副總裁
來源:哈拉閒聊   發佈於 2021-02-28 07:53

如果通膨當真升高 將如何因應?

全球在經過12個月由新冠肺炎引發的經濟遲滯後,所展現的韌性令人驚喜,加上疫苗問世後帶來的希望,已經使金融市場相信「膨脹性」復甦正在進行中,且市場對此出現一面倒的共識。但聽到聯準會(Fed)主席鮑爾2月23日在國會的悲觀發言後,投資人可能又會被驚嚇到。
彭博資訊金融市場資深專欄作家亞瑟士(John Authers)指出,在整體經濟活動方面,就業改善的速度已經減緩。元月為止的三個月期間,平均每月就業人數僅增加2.9萬人。雖然許多產業的就業持續改善,但卻被休閒、接待等產業的惡劣情況抵消掉。元月失業率仍高達6.3%,而勞動參與率也明顯低於疫情之前的水準,美國仍有數以百萬計的勞工沒有工作。經濟脫序顛覆了民眾多方面的生活模式,且對未來高度不確定。

疫情也對通膨留下深刻的烙印。消費者物價(CPI)去年春天一度劇降,之後局部回升;但一些受到疫情打擊最重的產業,物價仍然非常疲軟。通膨年升率仍低於2%目標。

亞瑟士也提到,鮑爾在國會作證時表示,經濟距離就業及通膨目標還有長路要走,且可能還需相當長的時間才可能獲得重大進展。這是鮑爾對經濟一直抱持的悲觀評估,且認為通膨下降的風險大於上升。

鮑爾作證之前一周,美股曾出現沈重賣壓。在「膨脹」環境下原本應該表現較佳的價值型股票,僅溫和上漲;成長型股大跌,因為在景氣普遍好轉時科技股較不具吸引力。但鮑爾的證詞對股市及債市產生「觸電般」的影響。那斯達克綜合指數原本比本月的頂峰回檔7%,但在鮑爾發言後收復了大部分的跌幅,而標普500指數更止跌回升,公債殖利率也至少暫時止住升勢。美股跌勢靠鮑爾一番談話便力挽狂瀾,因為鮑爾保證Fed將維持寬鬆貨幣政策,協助成長股止跌反彈。

鮑爾的談話,使許多人仍抱持原先構思的劇本。經濟的確會「膨脹」,這對風險資產大致有利,但央行讓大家不必擔心殖利率上升,因此股市仍將維持基本情況,且使科技股不會從小幅回檔轉變成大幅下跌。

市場對通膨的憂慮是否過當?如何才會形成通膨循環?據德意志銀行的長期研究,在20世紀之前,通膨其實很少出現;直到世紀更迭時,才成為全球性的現象。究竟那些情況生變,才導致這種結果?亞瑟士提出下列幾點原因:


1.人口結構:


探索20世紀通膨成為重大問題的原因,人口結構趨勢是一項合理的解釋,這段時期全球人口以空前的速度增加。但這對未來通膨的發展有何意義?

首先,人口結構對通膨的衝擊相當具有爭議性。已開發國家的人口成長顯然將下降,消費因而減少;但隨著平均壽命延長,人們晚年的消費不再減少,反而大幅增加,尤其是在美國。

接下來再看工作年齡人口。在所有已開發國家(包括中國大陸),絕對數字與相對數字都開始下降,將抑制消費能力,這可能是使通膨獲得控制的主因之一。另外中國進入全球勞動力市場,可能是歷史上最大的通縮震撼。

再者,勞工人數正在減少,使勞工的薪資議價能力增強。因此全球人口增速減緩,雖使經濟成長與通膨壓力下降,不過這可能被老人支出增加及工資上升所反制 。

人口結構趨勢要形成衝擊,需要相當長的時間。但此一分析的確顯示,各國央行要鼓勵物價上漲變為持續性的高通膨期,將需要更長的時間。


2.訂價能力:


關鍵點之一,是企業是否能夠將提高的成本轉嫁給消費者。這種轉嫁能力被巴菲特稱為「寬廣的經濟護城河(wide economic moat)」,其他人可能稱之為「碾壓性,且可能不公平的競爭優勢,並可能被殘忍地利用」。這些企業能夠在通膨情勢下繁榮,而且還能確保通膨不墜。

據高盛每季編製的管理評論「褐皮書」指出,上一季財報中,企業主管與分析師最重視的就是公司的訂價能力。許多企業在公布財報時都指出成本上升,但也有許多公司認為他們擁有訂價能力,使獲利率不致受損。

據高盛估計,這次市場的憂慮比以往要低。早在疫情之前,擁有訂價能力的企業股價已經上漲了好幾年,但疫情爆發後卻表現相對不佳。如果通膨當真上升,投資人不應預期這種情況還會持續。

這不只是攸關選股而已。據絕對策略研究公司(Absolute Strategy Research)的數據顯示,企業獲利率與核心通膨率同向變動。疫情期間獲利率縮小,因為企業不得不維持固定成本,但營收卻下降。疫情過後獲利率能否大幅回升?

當代資本主義最受批評的問題之一,就是企業不斷進行購併後,集中度愈來愈高。如果密集度偏高的產業現在能夠將上升的成本轉嫁給消費者,則通膨問題將嚴重得多,更可能引發政治反應。


3.貨幣體制改變:


最後一個問題:我們進入那一種貨幣體制?20世紀之所以爆發通膨,是由於放棄了金本位制度。在法定貨幣本位之下,通膨較容易升高,因為法定貨幣本位全靠民眾對政府及銀行的信心,而貨幣供給量隨時都可能大幅增加。政府若擺脫債務,很容易就會讓通膨升高。德銀策略師芮德認為,多國政府都會選擇這條路線,來降低債務負擔。

大體而言,當1970年代揚棄金本位之後,多國政府都大舉支出,使通膨及油價升高,股市則非常難看。到1980年代初期,當時的Fed主席伏克爾讓大家相信Fed將抑制通膨,於是「伏克爾本位」取代了民眾對金本位的信心,直到1990年代末期網路泡沫興起為止。當時盛行「葛林斯班護盤(Greenspan Put)」現象,亦即每當資產價格重挫時,Fed就會降息。此一時代於金融海嘯之後,以及「QE本位」取代「伏克爾本位」之後達到頂峰,即各國央行壓低公債殖利率,以協助經濟復甦。「QE本位」靠的是民眾深信通膨已被克服,而鮑爾本周的談話可被視為延續此一本位體制,這也意味著股市的漲幅將大於金價。

但如果通膨果真開始起飛,將會如何?亞瑟士認為,這將改變投資體制,且最終將迫使Fed改變貨幣政策。對股市而言,絕對策略研究公司指出,我們可能會回到1990年代時的Fed模式,即分析師預期股票的收益率與公債殖利率相互依循。

這是否意味接下來將經歷與1970年代類似的時期,即通膨大幅升高?絕對策略公司提出1950年代的經驗,當時Fed及各國央行都限制殖利率上升,確保民眾會以低利率借錢給政府。當時的經驗是同時出現寬鬆的貨幣與財政政策,能夠刺激名目經濟成長。

鮑爾及其他央行首長,顯然都試圖維持QE本位。而放眼未來的投資人則會問:如果通膨回朝,將會發生何種狀況?

亞瑟士說,若要為這種環境預作準備,投資人最好避免買進公債,並繼續累積價值股。

評論 請先 登錄註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