熊本熊 發達集團總裁
來源:財經刊物   發佈於 2021-02-27 22:02

鴻海MIH乘用車C Segment、電動巴士E BUS首度亮相!

劉揚偉:建構台灣未來20年大電動車生態系
2021.02.27 by  採訪中心
東森新聞提供
台灣能在電動車產業有話語權嗎?鴻海董事長劉揚偉呼籲政府出力,並透露透過制訂平台規格,拉攏品牌客戶開拓出海口,要讓MIH超過800多家成員共享利益。
鴻海董事長劉揚偉27日指出,2020~2025年是台灣能否在電動車搶得一席之地的關鍵時間,他認為現在的第一名,未必是未來的成功者,現在還處於產業初期,各品牌仍有機會,而鴻海將透過打造電動車平台,並掌握品牌客戶作為出海口,達成2025年毛利率10%以上機會。
劉揚偉受邀《老謝看世界》節目,接受財信傳媒董事長謝金河專訪,他除秀出鴻華先進科技設計的C segment、E BUS車款設計圖,也談到對競爭對手、上任以來感想及對電動車產業的想法。
 
劉揚偉表示將致力於提高毛利率至10%,東森新聞提供
延伸閱讀:鴻海的造車理念是「新手機放在移動平台」,MIH執行長鄭顯聰:機場、停車場無人車先行
接手鴻海帝國:享受解決問題的過程
他指出,他接手鴻海集團以來思考的兩大問題,首先是1.集團低毛利率宿命,2.是台灣從音響業開始生產,後來做電腦到手機產業,台灣產業現在面臨什麼問題?而他很享受解決問題的過程。
面對低毛利率課題,劉揚偉指出,他發現有三大未來產業是適合鴻海做的,這些產業都有三個要件,第一就是規模夠大,未來5~10年產值大於3兆元,第二是CAGR(複合成長率)夠高,要大於20%以上,如此新進入者才有機會,第三就是跟鴻海長處能搭配充分發揮的。
所以鴻海挑選三個產業:電動車(EV)、數位健康(2025年達5~6兆美元)及機器人產業(3兆美元),且年複合成長率,在25~30%左右。

 
劉揚偉透露上任以來樂於解決問題。東森新聞提供

而這三產業將由劉揚偉跟郭台銘分工推動。劉揚偉說,無人駕駛的車子,本質就是一個載人的機器人,所以機器人跟電動車其實是息息相關的,由他負責,而創辦人郭台銘則負責大健康探索。
台灣GDP放緩,劉揚偉:我們不能再侷限代工思維
面對第二個問題是台灣產業從音響業、到電腦、手機產業,現在面臨什麼問題?
劉揚偉說,台灣最大的問題就是GDP的成長減緩,過去鴻海參與台灣GDP的生意型態是代工,在該階段台灣造就很多代工成功企業,但劉揚偉表示,「我覺得為了我們下一代,我們絕對不能夠再局限在代工思維。」
他強調,年均國民所得1萬美元的思維跟3萬美元的思維一定不一樣,要賺更多的錢最唯一的方法就是創造價值。
 
劉揚偉也首度公開乘用車C segment外觀。東森新聞

至於如何去創造價值呢?劉揚偉表示,他思考出來就是在EV裡面打造平台。他舉例,PC最後是做平台的Wintel(英特爾跟微軟),手機時代則是Apple(蘋果)跟Google賺到錢,所以做EV台灣也應該要做平台。
劉揚偉表示,EV平台跟製造在地化也有密切關係,比方汽車的組裝可能在每一個國家生產,市場在當地,鴻海則在台灣生產零件,送到當地組裝,鴻海就變成平台中一個最重要的連結角色,其次,鴻海不能只是平台規格指定者,也能要有出海口,所以鴻海跟拜騰、Fisker、飛雅特等業者合作,而想要打入這些客戶供應鏈者,必須是MIH的成員,如此加入MIH的成員就能享受到生意能做大。
提中國對手,劉揚偉:在後面追趕不可能取代
劉揚偉上任董座時,鴻海市值1.1兆,上任後,目前鴻海市值已經來到1.6兆元,而他也透露,面對核心的ICT業務,就是加強管理「興利除弊」,其次是除弊,減少違反規則的事情,並加強數位轉型。
同時,劉揚偉也分析,舊有ICT產業是拼效率跟成本,但在3+3新興產業上面是做價值創造,這也是為何要成立鴻海研究院投資研發主因,現在鴻海毛利率雖5~7%,但並不只是靠代工,純代工毛利率可能只有2~3%,背後蘊含很深的垂直整合技術才能拉高一倍毛利,目前中國對手都是「在後面追趕」,要能佈局如此廣的垂直整合能力是不容易的,不可能2~3年就取代鴻海,可能性是非常非常低。
 
庫克曾造訪立訊工廠,立訊也積極爭取iPhone訂單,業界認為是積極追趕鴻海的競爭者。立訊官網

劉揚偉也強調,鴻海不只是做代工,強項在垂直整合,才能讓毛利率提升到5~6%,舉手機來說,鴻海可以自製的零件就高達6~7成,而到汽車產業,潛力機會更大,也因此鴻海期望2025年毛利率可以達到10%。
看準品牌跟代工分流,呼籲政府參與推動
劉揚偉表示,現在新興電動車品牌都自己造車,但現在還在EV的開始,EV現在量不大,等量大一定會製造跟品牌分開,就跟PC時代一樣,面對中國競爭對手,這也是鴻海跟對手最大不同。
劉揚偉表示,發展電動車產業必須國家跟業者攜手,因為電動車跟手機不一樣,需要基礎設施如充電樁,如果拉得很多的話需要夠大的變電站,這些都是政府行為,欠缺政府參與就沒辦法做,其次是土地,充電樁要搭配停車土地,換言之,政府跟電動車產業是無法脫離關係的。
台灣關鍵機會在2025年,誰能稱王?
劉揚偉表示,2025年時,全球電動車6兆美元,大約規模3000萬輛,只要10%就有300萬輛,是現在龍頭的6倍規模,而到2025年,他預估電動車龍頭銷售規模上看300~600萬輛,第二名300萬輛,如果屆時台灣還沒有在產業裡面,就沒有機會了,台灣關鍵機會就在2020~2025年。
 
MIH平台不只要指定規格,也要求要做電動車客戶供應鏈,都必須加入MIH聯盟。鴻海

對於電動巴士方面,劉揚偉透露鴻海會把巴士底盤平台捐贈出來,讓MIH成員都能用,預計6月電動巴士將成形,10月開放成員運用,他也秀出了E Bus電動車概念外觀,以及乘用車的C segment設計圖。
最後劉揚偉指出,過去的歲月當中,他從來沒有見過一個產業「被判死刑」的,現在燃油車卻大概都有死限了,比方挪威到2025年開燃油車,歐洲大概最慢到2035年,這等於是宣判燃油車會走到死刑,這個時候,相信新能源車一定會扮演一個非常重要的角色。

評論 請先 登錄註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