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太陽能龍頭聯合再生能源
(3576)董事長洪傳獻表示,政府已訂下2025年完成20GW(10億瓦)再生能源設置目標,內需市場大開,是本土太陽能廠一大商機,期許國內再生能源政策能更完整,聯合再生能源將扮演領頭羊角色,攜手同業打國際盃,打造太陽能業成為台灣另一座「護國神山」。
聯合再生能源是2018年10月整併新日光、昱晶與昇陽科等三家本土太陽能公司而成,洪傳獻說,三合一後,用了二年時間整併包括資源、營運包袱、人事等,目前已完成九成,過程很不容易,去年第3季擺脫低潮,今年營運也值得期待。
聯合再生能源是國內太陽能業龍頭,扮演台灣太陽能產業復興「國家隊」領頭羊的角色。洪傳獻說,公司成立初期就決定走輕資產方向,並進行營運轉型,由製造業轉為以發展下游系統為主,目前體質遠比二年前三家公司各自獨立更健康、也更具產業競爭力。
聯合再生能源去年全年合併營收126億餘元,占國內上市櫃太陽能廠營收總和約五成。
洪傳獻日前接受本報專訪,以下為訪談紀要:
問:三合一整併後程,目前和整併前的規劃是否相符?
答:三家公司整併的難度頗高,首先在人事部分,原本三家公司各有幹部、經營階層,最後要整合成一個,處理起來困難度可想而知。
輕資產戰略 調整產能配置
另外,原本三家公司有各自的公司文化,整合後要完全融合成一家公司,這是二年多來努力達成的目標,也是花最多心力和時間的地方,公司文化融合、進而讓聯合再生能源更團結,要做到是很不容易的事,但現在我常常忘記某位同事當初是來自哪家公司,而且很多同仁也都有相同的感覺,這一點我們真的做到了。
另一個整併後重點是公司轉型,整併前三家公司都是製造業,生產太陽能電池為主,但整併後的聯合再生能源以系統為主,營運轉變,也使人員專長轉換,這就要淘汰一些人、再找一些轉型所需的新人,因為由製造變系統,人力結構也跟著要調整轉換,最後整個財務結構也要調整,公司才能永續經營。
三合一大整併時,我稍微過於樂觀,原本以為一年時間就可達成目標,但最後花了二年半時間,但以今天來看,至少已解決九成以上的問題,聯合再生已順利完成調整。
問:經過近二年調整,目前的產能配置?未來營運策略?
答:整併後首要策略就是走向輕資產,在三合一初期,三家公司太陽能電池總年產能約5GW(10億瓦),經過設備、產能的汰換後,目前剩1.2GW;至於模組年產能約600MW(百萬瓦),目前在銷售上,太陽能電池的一半,約600MW是以台灣內銷為主,另一半外銷海外。
目前台灣的太陽能政策目標推動雖然有些狀況,但市場還是有機會愈來愈好,等市場需求更擴大時,就擴產難度較高的太陽能電池,聯合再生握有台灣目前最大的產能,也是未來營運的優勢。
另外,雖然近年來台灣太陽能內需市場上來了,但聯合再生也積極布局海外市場,未來希望與國外同業合作,可能以各自設備或廠房的方式取得海外產能,就近進軍國外市場。
規劃新藍圖 搭上全球趨勢
問:未來營運展望及規劃?
答:去年台灣太陽能產業已有回升,有些公司轉虧為盈,聯合再生去年第3季也開始獲利,至於未來展望,在政策推動和企業界配合之下,今年聯合再生的營運表現值得期待。
問:如何看目前綠能政策?有哪些可以調整到更好?
答:政府定下2025年核能除役,以太陽光電為主發展的能源政策,現在全球都在發展綠色能源,但不論哪一種,幾乎都有運轉或另一種動能的需要,只有太陽能是放在那裡就可以發電,因此太陽能真的是值得發展的產業。
以主、客觀條件來說,2025年完成20GW的設置目標是可以達成,因為太陽能分為屋頂型和地面型,其中按政府規劃,屋頂型占3GW,地面型占17GW,屋頂型較容易做,且很快就達標。
至於地面型的17GW,以土地面積需求看是2萬公頃,政府在2019年公告的數字中,當時畫為農地的面積有93萬公頃,但真正耕作的農地約53萬公頃,用於其他用途的土地約10萬公頃,要從30萬公頃土地中找出2萬頃適合做太陽能的土地,是可以做的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