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wch 發達公司總裁
-
來源:財經刊物
發佈於 2009-10-27 20:04
綠能經濟真相和你以為的不一樣
本帖最後由 wch 於 09-10-27 21:22 編輯
2009.10.14
綠能經濟真相和你以為的不一樣
大是文化出版》
綠能,三年內一定躋身經濟主流,已經在改變人類生活。
你知道嗎?你我都能投資風力發電,甚至賣電給政府。油電混合車只是串場配角,什麼規格的純電動車才是主流?哪種太陽能發電絕對賠本,哪裡卻像油井一樣、有厚利可圖?南韓的潮汐發電廠即將完工,哪些歐洲企業即將竄紅?玉米乙醇代替汽油會釀成飢荒!纖維素乙醇才是新的王道。住宅改裝成被動式節能屋,節能16倍;環保整修,德國眼前商機800億歐元。燃料電池上市之時,電費帳單大縮水,電力公司股價會……用工業設備做碳捕集,像飲酖止渴;但藻類碳捕集,則是一舉N得的好買賣。在空氣中截存碳,種入土中,人類就可以製造夢幻沃土。
別以為電動車跑不快、跑不遠,別以為風力發電不穩、潮汐發電很扯,更別以為屋頂的太陽能發電板可以替你省錢或環保。
真相是:2010年電動車上市,只要55萬台幣有找、現在上亞馬遜網路書店就能買到風力發電設備、沙漠化的草原可以變成富饒耕地……綠能經濟正在登場當主角,把環保危機變成巨大商機,更是人類有史以來最優質生活的開始契機。開心吧?
■ 內文簡介
投資嫌早、開發太晚
每個禮拜我總會收到兩三封電子報,內容不外乎向我擔保:現在投資綠色科技,未來必有高額的獲利。這些可疑股票經紀人的主張過度樂觀,彷彿打倒氣候變遷這個大敵非常容易,就如同DVD輕易取代錄影帶一樣。這些電子報中宣傳的新科技,往往將基礎建立在違反至今無懈可擊的物理法則之上,讓人感到有些不安。
這本書相對而言比較保留,我不會宣稱人類可以輕易掙脫對化石燃料(fossil fuels,亦稱礦石燃料,是碳氫化合物或其衍生物,包括煤炭、石油和天然氣等)的依靠,快速建立起便宜的低碳經濟。可是,我希望透過這本書能夠證明,即便是轉換的過程非常艱辛,人類還是擁有可以對抗氣候變遷的工具。
這本書深入探討十種不同的方式,藉此可以顯著減少二氧化碳排放量,並從大氣中抽取出大量的二氧化碳。本書更進一步建議,一旦我們不再依靠煤炭、石油和天然氣,新能源所需的價格不但不會比現在高,甚至還會低出許多,未來科技還會持續高度發展,低碳能源的價格會比現今降低非常多。
科技愛好者往往認為,自由市場能自然帶動替代能源發展,取代石油、煤炭和瓦斯,然而數量漸多的環境悲觀論者則認為,世界正加速走向災難;在接下來幾個章節中,我希望在這兩種看法間保持平衡。以下探討的科技大部分都還在初始階段,儘管前途十分光明,但如果沒有持續的科學發展、大筆的創投資本和政府(以及民主國家選民)的大量資助,這些科技都無法快速發展。
此外,我想不需要特別說明大家也應該知道,發展新科技後,不表示我們就不用改善工業及家庭用電的效率,如果想阻止大氣中溫室氣體濃度繼續上升,甚至使之降低,我們必須一面發展新科技,一面佐以減少能源使用量,包括實質改變生活方式。
本書提到的一些新科技未來可能會失敗,我在此簡單介紹的創新公司,十年後極有可能大部份都不會存在,但我們大可不用擔心,因為讓最後真正成功的那些發明大規模發展,才是最重要的。
就連對全球暖化感到悲觀的人,也應該注意到各國的企業家、創業投資人和科學家已經投入前所未有的巧思和努力,來面對現在人類最大的危機。本書接下來介紹的個人和公司,跨越中國大陸、美國、愛爾蘭、西班牙、韓國、印度和澳洲等不同國家,全世界現在都在認真面對挑戰,萬一人類終究無法解決氣候變遷的問題,絕不是因為這些人不夠努力。
兩杯酒下肚,世界變恐怖
在公眾場合演講時,幾乎所有參與氣候變遷討論的專家,對於人類對抗環境變化的能力看法都很正向、樂觀。他們知道,如果公然表示情況很糟糕,只會失去觀眾的同情心,因此講者往往必須不厭其煩的鼓舞大家,強調人類降低化石燃料使用量時,還是可以增進全球經濟發展。大部分的氣候變遷專家在公開場合都表示,至少在未來幾年間,全球暖化還在人類掌控範圍之內。
演講結束後常有宴會,這些演講者會留下來,和與會的來賓聊天,大家喝著酒,話題轉向該採取什麼行動,以避免世界走向災難。我參加過許多類似的活動,發現每場宴會上幾乎都會發生同一件事:演講者在演講結束後放鬆了心情,喝下第一杯酒時,仍表示氣候變遷問題還在人類可處理範圍內,但喝到第二杯時,酒精使他的口風變鬆,這時講者就會開始提出較不樂觀的看法。
全球政界菁英面對環境問題的態度轉變,實在慢到讓人心感不安(我本來想用「像冰河一樣緩慢」來形容改變的速度,但鑒於現在格陵蘭的有些冰河一年可以移動好幾公里,這個形容詞顯然不夠精確)。演講者總是會提出許多證據,證明全球平均氣溫雖然上升不多,卻帶來巨大影響:不到十年內,夏天北極可能不再有冰;亞洲的主要河流一年可能有好幾個月會乾枯;生物多樣性正以加速度降低;由於乾旱、土壤鹽度上升和溫度升高,脆弱的植物受到影響,造成作物收成量的增加速度開始減緩。兩杯黃湯下肚後,講者終於講出了真心話:為了控制氣候變遷,人類必須做出調整,而我們還沒有準備好。
討論氣候變遷問題的人當中,許多都轉而採取這種兩杯酒後的態度,很不看好人類社會快速改變的能力。他們絕望的指出,政府間氣候變化專門委員會(Intergovernmental Panel on Climate Change)雖然設想出未來可能發生的各種情境,但全球二氧化碳排放量增加的速度似乎比預想中更快,而不必依靠增加化石燃料使用量就能維持經濟成長的國家還很少。這些悲觀主義者表示,大部分政策執行者只知自欺欺人,譬如英國政府高聲宣佈已成功穩定控制溫室氣體,卻忽略了飛機產生的排放量,而不停增加進口的中國商品中,也「潛藏」了製造時產生的二氧化碳。
不過,這不表示人們不將全球暖化當一回事,全球大部分人民都認為人為活動造成了環境變差。匯豐銀行於二○○七年進行的全球調查顯示,百分之六十的印度人表示氣候變遷是他們最擔心的問題之一。雖然仍有不少人懷疑全球暖化的嚴重性,但大部分的人看到自然界越來越明顯的證據後,或許都相信了世界正面臨快速又無法預測的氣候變化。
人類是否可以成功控制氣候變遷?不同國家人民對此的看法差異極大。開發中國家人民傾向認為人類可以成功打擊全球暖化問題,印度有百分之四十五的人認為人類可以控制氣溫,但法國人則少於十分之一相信能辦到。富裕國家居民負擔的溫室氣體排放量,通常和人口數量不成比例,他們有自知之明,因此對於人類解決二氧化碳問題的能力也不太樂觀。
到底哪一方的看法是對的?是喝了兩杯酒後的真心話比較合理,還是印度、巴西和中國人普遍樂觀的態度比較可信?要減輕人類對化石燃料的經濟依賴已經來不及了?還是只是科技上執行有困難而已?
從本書的深入介紹看來,我們大可抱持樂觀的態度。書中十個章節分別介紹一項新科技或技術,可以將全球一年的二氧化碳排放量降低至少百分之十,且每一項發明都在現今科學和技術可行的範圍之內。雖然這個用詞有點討厭,不過達到「經濟去碳化」需要的花費應該不會超出人類負擔。
事實上,許多書中提到的科技,譬如不犁地耕種(zero-till farming)和改良式住宅絕緣系統現在都已經可以使用,長期看來花費也不會太高,這些科技可以減少家用的支出,甚至增加收入。其他包括:次世代生質能源(biofuels)和潮汐能源(tidal energy)等科技,近幾年內雖然會比化石燃料昂貴,但隨著可預期的科技發展,我們未來都看得到這些能源的價格降低。除此之外,雖然要花點錢,但碳吸存(carbon sequestration,或譯為碳截存、碳封存、碳固定)也是可行的選項,這些對我們來說都是好消息。
然而,淘汰化石燃料並不容易。每次發表有關氣候變遷的演講時,我都拒絕在講後喝第二杯酒,就是怕把心中的憂慮表現出來。我們必須承認,為了發展書中提到的新科技,人們需要費心費力改變現在處事的方法。比方說,我們現在用汽油或石油當作汽車燃料,在世界各地沿路上千座加油站都可以加油,液體燃料很方便,也帶給我們無與倫比的便利生活。然而,從氣候變遷的角度來看,人類很明顯應該轉而使用電動車(electric car),以再生能源充電的電池當作電源。
總有一天,電池推動的電動車價格會降低,比現在靠內燃機運轉的汽車怪物還要容易保養。但要全球汽車都停用石油、轉而使用電力的工程浩大,汽車電池必須持續改進其價格和充電速度,還要能儲存行駛好幾百英里所需的電能。雖然第一代全電動賽車已經上路,也獲得熱烈迴響,但不代表電池能夠快速成為汽車動力的主力。我們需要企業家和公司冒險停止使用汽油,政府也必須提供支持和財政協助,車主則必須忍耐第一代電動車的種種缺點。然而一旦跨越所有難關後,大家一定會懷疑:為什麼人類等了這麼久,才轉向使用無污染、保養簡單又極有效率的電動車?
書中提到的其他科技幾乎都需要走過類似的過程:一開始,新科技使用起來既花錢又不方便;隨即而來的麻煩期間內,大家的熱忱開始消退,科技進步也顯得緩慢;接著,存疑的買者開始接受新科技;最後,我們終於發現不需要再依靠化石燃料而活。
停擺三十年的先進研究
其實有一個很簡單的方法,可以質疑我保守的樂觀看法,那就是舉一九七○年代早期的事件當例子。當時和現在一樣,石油價格以駭人的速度不斷上漲,於是全球政府和公司都努力想擺脫對石油的依賴,推動研究開發計畫,試圖找出最好的方法,來商業化發展低碳科技。許多當時研發出來的成果,都跟本書介紹的新科技如出一轍:美國政府花錢培養生質燃料,中國大量投資厭氧消化(anaerobic digestion),英國開始研究波浪能源(wave power),而歐洲政府則支持汽電共生(combined heat and power)發電廠的發展,和我們現在做的完全一樣。
然而,憤世嫉俗的人總是不斷提醒我們,當年的努力完全失敗。即便政府投資了數十億美元,新科技的要價依然很高,技術發展不完全,消費者的興趣也有限。七○年代早期的石油危機結束後三十年間,石化燃料價格逐漸降低,使政府對替代能源失去興趣,大部分的研究也不了了之。因此,近年來最諷刺的事,就是許多在一九七○年代研究替代能源的人又被大家找了出來,繼續幾十年前突然停止的研發活動:當年有一群人差點發明出用藻類製造石油的工業用科技,現在他們又回到研究室,重拾三十年前未完成的研究。
其他早年發展低碳能源的先驅者,或許意識到政府和投資人對新科技興趣短暫,而決定不再固守原本的研究,而朝其他領域繼續前進。沙特的鴨子(Salter’s Duck)發明於石油短缺一年後的一九七四年,是最早用來捕捉波浪能源的機器之一。這項發明高度進步,捕捉波浪能源的效率至今無人能敵,其發明者南非科學家史帝芬.沙特(Steven Salter)博士也樂見波浪能源在葡萄牙海岸邊商業化發展。
不過,過去幾十年來,政府對於再生能源興趣缺缺,使得沙特博士轉換了研究方向,他和同事現在研究如何增加海洋上空低層雲(low-level cloud)的覆蓋率,由於雲層會擋住太陽,這項研究或許也可以協助控制全球暖化。沙特的研究屬於其他十幾種「地球工程(geoengineering)」計畫之一,較悲觀的科學家透過研究,試圖解決二氧化碳量增加所衍生的問題,而非阻止排放量繼續上升。本書最後於結論那一章,會以存疑的角度,探討面臨氣候危機時,我們該如何運用這些研究。
從二、三十年前人類對替代能源興趣降低的速度來看,我們憑什麼認為現在這股熱潮能持續更久?認定太陽能(solar power)、燃料電池(fuel cell)及先進生質能源等初步開發的科技,總有一天能和化石燃料抗衡,這種想法是否太天真了呢?我可以舉出三點來支持我樂觀的看法。
首先,一九七三年時被看好的科技,雖然當時無法商業化發展,但至今為止,其價格已顯著穩定下降,許多重要的低碳科技價格幾乎以可預期的規律下降,其中又以風力能源(wind power)最為顯著。大家都知道學習曲線(learning curve),意思是每當生產的產品量加倍時,生產成本也會以一定比率降低;如果全球各地製造工廠的狀況都可以當作指標的話,下一次風力發電機產量加倍時,製造成本也會降為二分之一。雖然現在快速發展風力發電,造成設備價格急速上升,一旦製造商學會如何用更低價格製造發電機後,基本成本仍會持續降低。反過來看,人類若繼續抽取日漸枯竭的石油,只會使油價繼續上漲而已。
其次,舉世現在都在關注氣候變遷的問題。一九七○年代早期,除了一些特別有遠見的科學家以外,沒有人擔心全球暖化問題,這表示低碳科技現在較可能獲得長期支持和財務援助。
其三,全球各地的領導人強烈意識到,地球上的礦物已經快要消失殆盡,至少也是已經無法滿足人類不斷增加的需求量。近年鐵礦石(metal ores)、化石燃料和磷酸鹽(phosphate)等肥料原料劇烈漲價,終於讓人們了解地球礦產並非取之不竭、用之不盡。不可能永遠無限供應售價只比開採成本高不了多少的礦產,去用以支持人類的經濟成長,這和五、十年前人們的看法完全不同,當時只有少數悲觀份子才會擔心原料存量。就算我們不需要為了環保而降低化石燃料的使用量,仍有其他原因在迫使我們另尋方法,不再依賴地表下開發的少量原料過活,隨著時代精神大幅改變,低碳能源剛好具有優勢,可以滿足現在的需要。
綠能的機會與障礙
就算一項科技用意良好,可帶來明顯經濟效益,並不表示我們可以順利將之快速廣泛推廣。在本書十個章節中,我試著指出人類需要克服哪些科技或財務上的問題,才能將大有前途的低碳能源真正推廣出去。我寫指出目前低碳能源面臨問題的部份理由,是為了反駁有人說我寫這本書的目的,只是為了替我所分析評論的新科技做公關(編按:作者克里斯.古德是《碳評論》網站的站主)。我認為,我們必須經過好幾次滿足和失望的循環,低碳社會的輪廓才會變得明確,因此早早認清眼前的路途崎嶇比較好。
要轉向使用新能源時,主要障礙來自於無所不在的現有公共建設,因為它們使人可以便宜、方便使用化石燃料。我們花了上兆美元,建造天然氣管線和儲存槽、電力配送網路、燃煤和瓦斯的大型發電廠(這些電廠經營起來可靠又安全,一年內只需不定期維修幾小時)。過去一世紀以來,人類花了不少錢建造管線、電纜、建築物和機器,成功提供服務、繁榮國家人民,想要擺脫它們實在不容易。
有些替代能源的確可以直接使用現有的公共建設,比方說,我們不需要新的汽車、加油站或精煉廠,就可以將纖維素乙醇(cellulosic ethanol)跟傳統汽油混合使用。然而,其他科技則需要新的配送系統,譬如燃木為主的區域供熱發電廠,就需要於市區到處設置熱水管。身處化石燃料經濟核心地位的大公司如發電廠、石油公司和管線公司,有足夠的人力和財力資本,可以投資如此大規模的計畫,但低碳科技界則沒幾家公司有這樣的財務能力或技術。
此外,現在人類的生活建構在可以即時、持續使用能源的基礎上。比方說,先進國家的電力系統幾乎分佈全國,非常可靠,在這些國家,只要停電一會兒,就足以登上報紙頭條。期望低碳科技達到相同的穩定度,且在短短幾年內取代所有石化燃料的優點,這個想法顯然太天真。一旦轉向使用替代能源,我們勢必要歷新科技會時有狀況,忍受斷斷續續的能源供給,且價格甚至比化石能源還要高。
一九○○年左右的影片紀錄中,用好笑的方式描繪了不少實驗性質的飛機起飛失敗的壯觀場景。低碳能源研究也會面對類似的災難,光在二○○七年間就有不少失敗的例子:一家發電廠嘗試使用藻類來吸收二氧化碳,結果藻類成長太快,覆蓋住發電廠的整個入口管線;一架波浪能源捕捉器沉到海底;一座潮汐能發電機上的風扇掉了下來。對新科技有所懷疑的人可以向媒體舉出這些例子,指稱再生能源永遠無法取代現在廣泛使用的電力、瓦斯和汽油。然而,如果想要解決氣候變遷的問題,我們必須效仿萊特兄弟,不可以向挫折屈服。
本書中介紹的若干科技面臨另一個問題,就是重要零件不足。現在風力發電產業就面臨這個危機,風力發電機的零件複雜度遠超過我們的想像,由於需求快速增加,讓製造商及供應商無法生產足夠的零件,造成供應不足,於是在過去幾十年價格持續下跌後,發電機的價格開始快速飆升;由於全世界能夠在海床上作業的特殊船隻不足,海洋能源開發也受到延遲。另一方面,電動車的長程發展也可能受到影響,因為製造大電池用的鋰(lithium)等礦物原料不足;本書沒有介紹到的一些燃料電池,必須使用的是價錢嚇人的鉑(platinum);太陽光電(solar photovoltaic)公司則互相爭奪全球產量有限的極純矽(silicon)。
隨著低碳經濟建立,我們會不斷碰到技術瓶頸和原料供應短缺的問題,但這些都不足以阻止我們發展替代能源,只是表示轉換過程或許比想像中來得緩慢又辛苦而已。
■ 作者簡介
克里斯.古德Chris Goodall
研究氣候變遷解決辦法的世界權威,兼具企業家、作者等身分於一身。為《碳評論》(Carbon Commentary)網站的站主,著作包括《綠能經濟前景和你想的不一樣》以及《綠企業》(Green Guide for Business)、《低碳過生活》(How to live a low-carbon life),後者得到二00七年Clarion Award非小說類首獎,並獲得《新科學人》(New Scientist)推崇為「減少碳足跡的決定版指南」。
古德參與馬爾地夫的碳中和(或稱綠平衡)計畫,協助這個島國在2020年成為全世界第一個達到碳中和的國家。他有空閒時,便投注時間於拔掉家電用品的插頭。
■ 譯者簡介
蘇雅薇
台北人,台灣大學外國語文學系學生。喜歡觀賞電影、為了休閒而閱讀,以及為了翻譯而閱讀。譯有《新5分鐘推理》等書。
楊幼蘭
美國密蘇里大學新聞學院碩士,譯作曾獲經濟部小企業處89年與92年度金書獎。翻譯作品包括《雪球-巴菲特傳》(合譯)、《漫步中國股市》、《沒有對手的競爭》、《改造企業》、《跨組織再造》、《創新管理》、《即興創意》、《日不落行銷》、《病菌與人類的戰爭》、《玻璃、紙、咖啡豆》、《鉛筆》等數十本書。
■ 書籍資料
書名:綠能經濟真相和你以為的不一樣
作者:克里斯.古德Chris Goodall
譯者:蘇雅薇、楊幼蘭
出版社:大是文化出版
語言:繁體中文
條碼-ISBN:97898665263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