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z88 發達集團副總裁
來源:哈拉閒聊   發佈於 2021-01-26 08:51

央行隔山打牛 糧商掛羊頭炒匯現形記

1月21日周四下午,中央銀行第二大樓7樓記者室聚集大量媒體、鎂光燈此起彼落,原因是中央銀行召開臨時記者會,新任外匯局長蔡烱民正出面說明外匯業務,現場還同步進行網路直播,引起市場高度關注。
當天下午4時20分,蔡烱民率領外匯局副局長賀培真、外匯局襄理洪櫻芬一字排開,大動作宣布,央行抓到六家外商銀行,違規受理八家在台糧商的新台幣遠期外匯交易(DF)業務,一年內累計承作110億美元(約新台幣3300億元),而這些糧商來台根本「醉翁之意不在酒」,不是為了做生意,而是來炒匯,為歷年來最重大的炒匯案。

央行深入調查後發現,這些在台糧商公司的母公司都是跨國性大型糧商,在台設立公司,美其名是為拓展本地業務、辦理境內、境外農產品等大宗物資的採購及銷售業務,但不論是資本或營運資金都很少,意思是根本沒做什麼生意、也沒打算做生意,但這些小型公司卻從2019年7月起,開始大量預售新台幣遠匯,明顯違反央行的「實需」原則。

蔡烱民說,「這八家在台糧商,其中有一半是在2018年後設立、是很新的公司,資本額或在台營運資金僅一家逾新台幣1千萬元,其他都只有數百或數十萬,最低者僅30萬元,且在台進出口實績多為零或僅新台幣數萬元。」

國際大糧商來台設公司,從資本額或營運資金來看顯然無心經營,但從2019年7月起的一年,竟然透過六家外商銀行大量預售新台幣遠期外匯,金額為110億美元,若以2019年底新台幣匯率30元估算,金額高達新台幣3300億元。

央行定調,該等糧商公司有以商仲貿易為名,大量承作新台幣遠期外匯交易進行炒匯,影響外匯市場穩定。


    央行所謂的「實需」原則,就是有實際需求,才能承作新台幣遠期外匯。廠商有實際外匯收支需要,並提供能佐證實際避險需求的相關交易證明文件,才能辦理新台幣遠期外匯,而是否符合「實需」原則,是由銀行基於對客戶的認識(KYC),充分瞭解客戶業務經營模式,查核並確認相關外匯收支交易文件的實需性、關聯性及合理性,確認客戶在其業務經營模式下,確實具有「實際外匯收支需要」,才能受理。
央行調查過後發現,在台糧商根本沒有做生意的「實際需求」,只是將集團對其他國家間的大宗物資貿易透過在台糧商「過水買賣」並帳列台灣,擔任集團貿易記帳單位,並無交易實質性,且主要收入及成本多為美元計價、皆以美元收付,卻刻意創造新台幣曝險,理由很簡單,就是要在台灣透過遠期外匯炒作、大賺新台幣升值匯差。

那麼,央行究竟是怎麼發現糧商炒匯?蔡烱民表示,主要是央行報表稽核發現金額有異常,接著再進行專案金檢,終於查明全案的來龍去脈。

不過,央行無法直接對炒匯糧商開罰,而是對承作業務的外銀處以糾正或開罰,因違約受理炒匯糧商業務,主要是外銀執行認識客戶(KYC)作業未盡充分,對在台糧商所進行的商仲貿易,未能充分瞭解其整體營運模式、新台幣曝險來源及避險需求的正確性。

有了這次的經驗,央行是否能杜絕炒匯投機客故技重施?蔡烱民回應,「只要銀行落實KYC,一定可以杜絕這一類的炒匯事件。」

蔡烱民舉例說,政府想要抓違章建築,如果只從屋主下手,一定查不完,最有效的方法是處罰「蓋違建的廠商」,那麼,即使有屋主想蓋違建(炒匯),沒人願意幫忙蓋(指銀行辦理業務),就不會再發生鑽漏洞的案件。

評論 請先 登錄註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