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實力 發達集團副總裁
-
來源:哈拉閒聊
發佈於 2020-11-25 07:54
四大理由 「宅經濟」熱潮在疫情過後仍將延續
新冠肺炎疫情迫使民眾在家工作、上課和購物,也造就「宅經濟」蓬勃發展。
然而,即使這場公衛危機消退,原本在疫情前的「便利」生活型態,也將成為無法捨棄的「必需品」。以下這些原因,讓宅經濟成為疫情後生活新常態重要一環。
●業者已重金投資宅經濟
宅經濟在疫情後持續發展的第一個原因,是許多公司已大舉投資把商品和服務迅速宅配到家所需的基礎設施,這表示相關產品在使用上更容易,價格通常也較低廉。
企業看好宅經濟可望延續的最顯例子,就是亞馬遜;今年1到9月,亞馬遜的資本支出達到300億美元,其中多數投入電商事業。沃爾瑪、目標百貨和大型生鮮雜貨連鎖業者,也都加碼投資應對疫情帶動的需求,把門市當成物流中心,進行商品的包裝和配送。
Netflix、迪士尼和其他串流影音娛樂供應商在訂閱用戶數增加之際,也增加許多資訊科技(IT)基礎設施和影音內容等維持服務相關的交易。DoorDash、Uber等物流平台已重金投資銷售和行銷,藉此招募新餐廳加入服務,並吸引更多用戶。這些企業大舉投資後,自然希望在疫情後繼續獲得回報。
●消費者也把錢花在宅經濟
許多人也已花錢購買這些服務和裝置,藉此保護家庭成員居家避疫時的安全與舒適。
以健身新創公司派樂騰(Peloton)為例,該公司的聯網飛輪腳踏車、跑步機服務的訂閱會員,過去一年來由56.3萬人激增至130萬人,每個訂戶的每月健身次數則增加近一倍。派樂騰的飛輪腳踏車最低價將近2000美元,且須搭配39美元月費;購買這些昂貴的產品和服務的消費者,只有少數人會選擇重返傳統健身房。
●民眾已接受創新技術
這場新冠危機也已經改變了人們的生活習慣,許多人接受新技術的速度比原本快。
兜售新技術或產品的行銷人員表示,推銷時最困難的部分,是如何讓民眾接受進行某種事物的新方式。在新冠疫情突然來襲後,美國民眾對坐浴桶(bidet)的興趣大增,就是一例。不僅如此,人們也會持續使用這些創新產品,因為在養成習慣後,就不易改變。
顧問公司麥肯錫(McKinsey)指出,疫情期間,美國消費者採用電商產品或服務的所需時程,由十年被壓縮至三個月。
●許多人已轉換至宅經濟相關工作
最後一個原因是,數十萬、甚至上百萬名原本在傳統零售和服務業工作的民眾失業後,已經另尋處理線上訂單或送貨的工作;重返工作崗位者,角色也轉向應對新型態的經濟活動。
讓數百萬美國民眾繼續在家購物的原因之一,是線上購物通常較便宜,且疫情讓許多美國民眾的財務和工資受到衝擊;這些商品的配送是一大挑戰,業界也因此增聘許多雇員,而且是正職。
以上幾項因素,都是宅經濟將成為新常態的關鍵,也難怪聯準會(Fed)主席鮑爾會說:「我們不會回到過去的經濟型態,經濟正在復甦,但將轉向不同運作模式。」
已經樂於在家健身的民眾,是否還願意忍受塞車、等待的麻煩,前往健身房?從這個問題的答案,就能得知宅經濟熱潮是否會延續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