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業火紅蓮 發達集團技術長
-
來源:品味生活
發佈於 2009-10-09 13:41
決勝創新力
「你不能不創新,因為競爭者也會不斷創新,也是被逼的,一成不變的話你就會被淘汰,」張孝威有感而發地說。
「為什麼現在創新又更重要?因為既有的營運模式已經沒有什麼獨特,」台大國際企業學系教授李吉仁以「太陽底下沒有新鮮事」譬喻,日趨沉重的競爭壓力,使得創新成為企業當務之急。
IBM在四月發表《二○○六年全球CEO調查》,與全球二十個產業、共七六五位企業CEO與政府部門領袖訪談發現,六五%的受訪者表示未來兩年企業必須以創新為基礎進行大幅度變革,包括產品、服務、市場,甚至營運、業務模式都要創新。
傳產靠創新風雲再起
奇美集團是個例子。一九五九年就創立的奇美實業,是全球第一大ABS樹脂與壓克力板等泛用塑膠材料的供應商。前幾年在一千大製造業中都還在三十幾名徘徊,但對奇美電子直接與間接持股比例約四成的奇美實業,今年首度將奇美電子列入合併營收報表內,因此,其營收貢獻度有近四成來自TFT面板產業的相關投資。
另外,有五成六市場來自中國大陸與香港,其次約四成來自台灣與東南亞的奇美實業,本業也表現亮麗,尤其在產品上的創新,更讓奇美實業今年擠入一千大製造業第十名。
奇美實業董事、奇菱科技董事長宋光夫表示,為提供當紅產業TFT面板所需的化學品,奇美實業這幾年在化學品上不斷研發創新,結果不但讓超過五十歲高齡的奇美實業去年營收大躍進,而且在本業中,有三成營收來源都是供應TFT面板所需的化學材料產品。
奇美集團的創新三力
產品創新外,奇美集團創辦人許文龍在跨入電子業後,也開始新的業務模式思維。過去在奇美實業,許文龍一直是走大廣度的水平整合策略,但轉投資TFT面板產業後,許文龍開始深度的垂直整合。目前在集團中扮演背光模組與TFT成品開發應用的宋光夫說,以前,奇美實業連運送原料儲存槽的槽車隊,甚至包裝,都是外包。但創立奇美電子後,由母公司奇美實業帶頭,開始在TFT面板垂直整合,從上游的設備、化學原料,一直到面板的驅動IC設計,後段背光模組、面板維修,甚至液晶電視品牌,都可以看到奇美集團的佈局。「奇美了解,投資上千億的事業絕不能因為缺乏某幾項關鍵零組件就被掐住,」宋光夫說出許文龍快手佈局光電軍團背後的思考。
「創新為解決問題,你能幫人家解決問題,就能賺錢,」從去年一千大的第四十名,躍進到今年第二十九名的台達電副董事長兼執行長海英俊說。他以台達電創新的散熱風扇產品為例指出,現在包括英特爾、AMD等CPU大廠紛紛推出「雙核心架構」的CPU,就是因為若全集中在一顆CPU中運作時,所發出的熱比電熨斗還燙,此時,散熱風扇這項老產品登場了。
海英俊透露,台達電研發出雙葉片的散熱風扇產品,葉片一片是靜的,一片是動的,「像飛機的渦輪引擎一樣,吹風、散熱效率好四○%,一顆賣幾十塊美金,傳統風扇一塊錢美金都不到。」台達電因為這項創新研發,讓原本因為微利,加上大陸競爭者崛起,都快停掉的散熱風扇生產線起死回生。
創新不是短線炒作
其實,愈是艱困的環境,愈需要創新來創造突破,也更能顯示創新的價值。
去年陷入消金壞帳侵蝕獲利泥沼中的台灣金融業,在今年《天下雜誌》的「CEO大調查」中,只有不到一成的CEO看好台灣金融業的未來。
但也有用創新突破現實困境的好例子,那就是新竹國際商業銀行。在一百大金融業排名中,從四十六名躍進到今年的三十七名。
去年底,竹商銀發行一四二億房貸資產證券化商品(RMBS),於愛爾蘭掛牌上市,為國內金額最大、第一檔信用評等三A級的證券化商品,比標準普爾台灣主權評等AA-還要高,驚艷國際。
將創新轉化成企業文化,甚至可讓企業起死回生。
潤泰集團旗下的建設事業在二○○○年時,因為不景氣而遭逢極大的營運危機,旗下從事預鑄樑柱結構體開發和營建的潤弘精密工程,營收從二○○○年的八億多元,兩年後衰退到只剩下一半,眼看接下來就要關門大吉了。
此時,集團總裁尹衍樑捲起袖子,將創新定位為企業文化,並稱自己為「研發長」,在每星期四固定召開「研發會」,要求所有參與主管和高低階工程師都必須在會中提出創新的提案。潤泰創新國際總經理兼潤弘董事長賴士勳形容,因為研發會沒有階級高低之分,所以經常有辯論,吵起來難免,拍桌子都有。
創新是企業救命靈藥
尹衍樑認為創新就是要在激烈討論中得來。「創新就像淘金一樣,」尹衍樑表示,一個創意大概只有一千分之一可以變成產品,變成產品後,也只有百分之一可以賣出去轉為利潤。但只要企業成功形塑創新文化,終究能在創新中挖掘金沙。
去年,是潤泰集團豐收的一年。潤弘二○○四年以二十五億元的營收首度擠進二○○五年的《天下雜誌》五百大服務業,尹衍樑甚至雄心地說,潤弘今年營業額可以超過一百三十七億元,四年半的創新改造,營收成長超過三十倍。
從科技,到傳統的塑化產業,無論是電信、金融,或是營建服務業,一旦企業致力創新,接下來就看企業主如何駕馭創新所帶來企業新價值,今年《天下雜誌》一千大企業調查,正是用創新而讓成長不用賭的最佳寫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