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ssets/common/avatar.png)
-
wch 發達公司總裁
-
來源:財經刊物
發佈於 2009-10-06 17:32
談當前的失業危機
智庫論壇/國家政策研究基金會高級助理研究員劉明德
http://www.cdnews.com.tw2009-10-06 08:49:20
這次源自於美國華爾街的金融海嘯,其破壞力之大、波及力道之廣讓人駭然,已經從一國的金融危機演變成全球的金融危機,再從全球的金融危機演變為全世界的經濟危機,如今各國政府更必須直接面對失業危機。
根據OECD在今年九月中旬所做的2009就業展望(Employment Outlook 2009)報告,OECD成員國目前的平均失業率為8.5%,是第二次世界大戰以來的最高水準。更值得我們警惕的是,OECD認為經濟前景充滿不確定性,未來幾個月的就業市場情況可能惡化,而目前高失業率的情形很可能延燒到2010年,而且,到時候失業率將達10%。
看來,OECD的預測很可能成真。全世界最大經濟體美國的經濟表現與OECD的預測若合符節,而且10%的失業率可能不用等到明年,而在今年底之前就提前達陣。美國勞工部在10月2日公布9月的就業調查報告。美國9月的失業率比8月增加了0.1%,達到9.8%,這個數字是1983年以來的最差表現。同時,美國的失業人數也已經從2007年12月經濟出現衰退以來的760萬人,在2年不到的時間內增加了一倍,此時失業人數1510萬人,而失業率也增加一倍。全世界都在問,美國經濟何時復甦呢?從美國勞工部的資料來看,美國9月的非農就業人數減少26.3萬人,其中,建築業、製造業和零售業的就業人數降幅最大,這表示美國的內需市場仍然萎縮、消費力道持續減弱,美國的勞動市場無法在短期內降低失業率。以此看來,美國總統歐巴馬想要在兩年內保住及創造350萬個工作機會的希望,恐怕是越來越渺茫了。
受美國金融海嘯衝擊,台灣的就業市場至今沒有改善。今年7、8月的失業率已經超過6%,失業人數超過66萬,這些數據已是我國有相關統計資料以來的最高紀錄。讓人憂心的是,今年8月的長期失業(失業超過1年)人數為10.5萬人,相較於7月增加了5000人,這個數字也是近七年的的同月新高。對於這些長期失業者,政府應特別予以關心。一般而言,失業時間越長,找到工作的機會越小。一方面,政府要想辦法減少長期失業的人數,另一方面要對他們提供訓練以及短期就業機會,鼓勵他們出來做事,不要窩在家裡、不要放棄努力。此外,中高齡(45-64歲)失業問題越來越嚴重,同樣值得我們注意。今年8月中高齡失業人數為14.1萬人,相較去年同期暴增87.12%。由於中高齡勞工多屬非自願性失業,而且通常都是家庭中的經濟支柱,一旦失去工作,對家庭、社會的影響很大。或許很多家庭悲劇就由此產生。對這些中高齡的失業勞工,政府應該專案輔導,派員關心他們家中的經濟情況,必要時給予實質的幫助,以避免其整家走上絕境。
為了對抗金融海嘯,促進就業,行政院提出了「短期促進就業方案」,也提出了中期的「愛台12項建設」,更提出了長期的「六大新興產業」。雖然政府苦心孤詣,但有些地方仍有改善空間。例如教育部的「大專院校教學職涯輔導及專案管理人力增能方案(博士教師)」就是一個值得商榷的做法。首先,教育工作不是短期工,而是長期的神聖事業,如今,教育部的做法卻是反其道而行。一位博士教師的工作包含教學、指導學生的論文,這些工作內容既不是打雜,也不是低技術、人人都有資格、人人都能代替的事情,為什麼一個長期的工作,突然變成了一個短期促進就業方案,實在匪夷所思。而且,學校如果有缺,就應該開缺,聘用正式的教師。試想一位博士教師教了一年之後,累積了經驗和師生情誼,卻無法續聘,這不是資源的浪費嗎?對學生、對博士教師都不好。另外,因為博士教師的待遇低,聘用期只有一年,其結果就是有其他機會的人不會想去應徵這種短期工,在這種方式之下找到的教師會是最好的嗎?學生的權益因此受損有人在意嗎?其次,該措施還存在同工不同酬的問題。博士教師的資格、工作內容與正職的助理教授並無不同,但是月新才四萬四千元,而一名助理教授的待遇則遠高於此。而且,博士教師的存在只是因為學校沒有開出缺來,並非代表博士教師的學識和能力就比不上在景氣好的時候應徵進來的教師。如是,為什麼會有如此同工不同酬的制度設計呢?
對於失業問題,政府首先要區分業務的性質。如果是要促進短期就業,則應該把這些工作機會給那些長期失業者和非自願失業的勞工。相反的,如果是教師這樣的工作就不應該拿來做為降低失業率的應急措施。政府官員都是千挑萬選才選出來的菁英,相信眼光一定比一般人長遠才是。
【中央網路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