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gf 發達公司總裁
來源:財經刊物   發佈於 2009-09-27 13:47

順應中國國情特色 台亦可藉ECFA以經促政

(中央社記者劉正慶台北2009年9月27日特稿)「消滅私有制」是馬克思主義的精髓所在,但中共在1987年召開13大並提出具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初級階段論後,已是十足的市場經濟體,台灣或許也可藉ECFA對大陸「以經促政」。
中國共產黨建政理論和「兩岸經濟合作架構協議」(ECFA)一樣,一政治、一經濟,同樣都是內容龐雜、艱澀難懂,不過,從中共13大以來的思想發展脈胳來看,基礎經濟力量和生產關係的改變,確實已開始逐漸影響中國的上層政治結構。
經過無數的理論爭辯,1987年10月25日召開的13大,中共破天荒的提出馬克思本人從沒提過的社會主義初級階段論,在「沿著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道路前進」報告中,中共前總書記趙紫陽說,社會主義初級階段不是泛指任何國家進入社會主義都會經歷的起始階段,而是特指中國生產力落後、商品經濟不發達的條件下,必然要經歷的特定階段。
就是加了1句「中國特色」,姓公、姓私的所有制爭議,或是意識型態上的論戰,都可以「中國特色」4字帶過,而為了補上資本主義的課,據中共的說法,這堂課可能要一直上到21世紀中葉,甚至100年的時間。
時間來到1992年,除了中共第2代領導人鄧小平在年初發表重要的「南巡講話」外,同年10月12日舉行的中共14大,當時的中共總書記江澤民在「加快改革開放和現代化建設步伐,奪取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的更大勝利」報告中,把中國特色的資本主義制度稱為「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系」。
江澤民在報告中說,轉換國有企業、特別是大中型企業的經營機制,把企業推向市場並積極培育包括債券、股票等有價證券的金融市場,是推動經濟發展和社會全面進步,必須努力實現的主要任務之一。
1997年9月12日舉行的中共15大,與市場經濟不相容的國有企業改革問題開始浮上檯面,中共15屆4中全會甚至承認,伴隨國有企業改革的深層矛盾和問題都曝露出來,例如國有企業不適應市場經濟的需求、經營機制不活、債務和社會負擔沈重等。
接著在2002年11月的中共16大中,國有企業股份制的話題炒得火熱,江澤民在「高舉鄧小平理論旗幟」的報告裡,承認股份制是公有制的主要實現形式,資本主義可以用、社會主義也可以用。從此,中國大陸民眾可以不必再「遮私揚公」的炒起股票。
猶抱琵琶半遮面的走向資本主義市場經濟的同時,大陸第4代領導人胡錦濤首次主持2007年10月15日的中共17大時,便在立足社會主義初級階段基本國情的基礎上,強調科學發展觀與和諧社會理論體系。
胡錦濤在「高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旗幟、為奪取全面建設小康社會新勝利而奮鬥」的報告中說,雖然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初步建立,但影響發展體制與機制的障礙依然存在,收入分配差距拉大趨勢還沒有根本扭轉、城鄉貧困人口和低收入人口還有相當數量....。
如今,馬克思所質疑的資本主義通病,現在都一一的應驗在中國大陸身上,「消滅私有制」也像天天喊狼來了一樣,聽聽就好,不會有人相信,因為中國在全球的經濟地位,如果北京大學光華管理學院院長張維迎的預測正確,到2040年時,中國大陸經濟佔世界的比重將高達25%。
話說回來,中共所堅持的馬列主義就像另1堅持的「一個中國」原則一樣,鐵板一塊,絕不容商量,但馬列主義的核心除了消滅私有制外,另一要素就是政治型態會受到經濟運作所決定,已得資本主義「真傳」的中國大陸,政治制度何去何從,恐怕不是簡單的搞黨內民主可以帶過。
陸委會副主委趙建民日前在1場學術研討會上就以學者身份主張,如果中國大陸是1個發展型國家,為何不能把中共視為處於民主化初級階段的政權?
從中共13大以來的發展來看,如果台灣對引以為傲的民主制度有信心,中國是可以拿讓兩岸上千項產品自由流通的ECFA,強迫台灣進行政治談判,同樣的,台灣也可以透過ECFA,以經促政讓中國提早進入民主化初級階段,ECFA何嘗不是1個具有「中國特色」的兩岸經貿制度安排。

評論 請先 登錄註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