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大陸外交部長王毅上周在歐洲展開穿梭外交,荷蘭在拜訪名單之列,想必曾提艾司摩爾(ASML)問題。不過消息人士說,荷蘭政府不太可能改變禁令,同意出口極紫外光刻機(EUV)給中國大陸。
極紫外光刻機這項攸關半導體先進製程的設備,目前仍暫時不准賣給中國大陸之外,荷蘭對其關鍵科技的最新防衛措施是今年6月底,由政府出資2000萬歐元(2370萬美元)介入財務困窘的本土晶片商Smart Photonics,防止它被包括中國在內的亞洲企業買走。
荷蘭政府強調,公家資金投入Smart Photonics是為留住關鍵技術,非因擔心中國。然而,荷蘭對北京的態度確實日趨強硬。
榮鼎諮詢(Rhodium Group)駐巴黎主管Agatha Kratz說:「荷蘭一向是小而自由開放的經濟體,政府不碰任何事,一切開放少限制。所以,這是非常重大的改變。」
什麼讓荷蘭不再堅信自由市場?彭博資訊的報導認為,有三大因素的交互影響:中國、艾司摩爾、美國。
首先是中國大陸企圖心旺盛的產業策略,讓荷蘭感到威脅。這與另一個因素--艾司摩爾傳出的疑似商業間諜案息息相關。2014年幾位艾司摩爾離職員工,到美國加州聖荷西成立一家要與老東家競爭的公司XTAL,由於涉嫌偷走艾司摩爾的智慧財產引發訴訟官司。
荷蘭政府本就萬事不管的傳統,讓此案直到去年當地報紙報導指涉是與中國大陸科技部有關的中國間諜事件,才開始受到注意。後來艾司摩爾在4月被加州法院裁判獲得8.45億美元的賠償,案件於是在荷蘭國會炸開了鍋。
雖然有些了解內情的人表示,此案只是碰巧涉案人士出身中國大陸,與中國官方間諜行為無關。但顯然沒能太有說服力。荷蘭外交智庫、海牙Clingendael研究所資深研究員Maaike Okano-Heijmans說:「中國產業政策在與其國家系統結合後產生的巨大量能,可以真切地影響到我們。」
第三大因素是美國的壓力。艾司摩爾獨步領先的技術,很自然成為美國要說服荷蘭配合美中科技貿易戰的首要事項。去年6月美國國務卿龐培歐親自去了一趟荷蘭,稍後荷蘭總理呂特(Mark Rutte)到華府訪問。呂特訪美後不久,荷蘭政府宣布暫停核發艾司摩爾出口機台到中國大陸的許可證。
Okano-Heijmans指出,荷蘭政府對北京的態度改變,只是過去18個月才發生的事。之前兩國關係還相當緊密友好。
荷蘭今年還把在台灣代表處的名稱改成「荷蘭在台辦事處」,這也令北京不快。中國大陸駐海牙大使館還要求荷蘭政府澄清立場。台灣總統蔡英文則是特別推文感謝台荷雙邊關係進展。
彭博指出,荷蘭現在下定決心要確保自己在光子學(photonics)上的先進技術,以及其在晶片製造的應用。光子學這是一門以「光」而不是「電子」來交換資訊的學問。歐盟執委會也已經把光子學列入六大關鍵培植技術之一,相關研究與創新可優先獲得歐盟官方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