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瓜 發達集團營運長
來源:財經刊物   發佈於 2009-08-26 05:44

名家觀點/DRAM產業再造 應著重外部效益

名家觀點/DRAM產業再造 應著重外部效益
【經濟日報╱詹文男】 2009.08.26 03:37 am
為解決台灣DRAM產業所面臨的困境,政府提出產業再造方案,希望能夠藉此進行產業結構調整,擺脫以往脆弱的營運模式,提升產業未來的國際競爭力。惟近來半導體需求逐漸回溫,DRAM市場價格也漸有起色,遂有政府應見好就收、趕緊退場的意見浮出,究竟廠商是否可藉此價格回升的機會渡過難關?政府是否應該急流勇退?值得進一步探討。
基本上DRAM市場價格主要還是由供需的狀況來決定。根據調查,目前DRAM整體總產能仍然過剩,市場需求的提升,能否導致價格回穩,須視主要DRAM大廠產能開出的情況而定。若大廠維持目前產能利用率,則DRAM市場價格的確具回升空間,若大廠因市場需求成長而提高產能利用率,則價格漲幅將甚為有限。
而若市場復甦及價格提升的力道不夠強勁,我國DRAM廠商現金水位不足的問題,恐怕就不易在短期內有明顯的改善,亦即廠商的營運風險仍高,若非銀行團支持,恐難克服流動性的問題;如果幸運的渡過此波危機,但結構性的問題未解,景氣一旦反轉,產業與政府未來恐再面臨相同的困境。
從以上可以瞭解,產業仍潛藏危機,不管是以銀行團的支持,或者透過產業再造來調整產業結構,政府仍扮演關鍵角色。事實上,現階段台灣DRAM產業若崩盤所可能衍生的問題,已非從單一產業的思考可以解決。從情勢的變化,以及其可能對高科技產業未來的影響觀察,政府現在所面臨的難題,已非是否出手,而是應該如何介入。以下試模擬可能的介入方式,並分析可能風險:
方案一,以融資支援現有業者,協助度過財務難關。
此一方案的風險在於目前我國DRAM產業的總負債超過新台幣4,000億元,規模甚鉅,而產業供過於求的景況不一定改善;下一次景氣循環,我國業者仍將面臨同樣流動性的問題,且業者每年仍需支付國外廠商鉅額權利金的結構性問題無法解決。
方案二,支援現有單一業者與技術母廠發展自主技術,共同享有IP,減低權利金支出,政府僅提供資金支援。
此一方案的風險在於政府鉅額資金投入後可能缺乏有效監督,有道德風險之虞;尤其單一廠商受惠,對其他業者反形成不公平競爭,其他業者亦無法從其技術研發中受惠等。
方案三,投入單一技術平台,尋找技術夥伴,取得既有技術,共同發展未來技術。
此一方案的風險在於技術夥伴對技術IP授予有所保留;因技術夥伴能力、跨國整合或其他如文化等問題出現合作困難,以及缺乏產能支援等。
從產業結構的調整,提升產業競爭力的角度來觀察,方式二、三皆是可以思考的方向。不過,國家資源來自全民,其投入的角度應著重產業的外部性,也應該是主要考量的重點。亦即不論是方案二或三,都應回答在國家資源投入後,是否有機會建立及擁有自主技術,降低鉅額權利金?是否能夠進行產業整合,啟動一部份閒置產能?能否促成產業生態的優化?能否降低產業可能崩盤的衝擊等外部效益問題。
此波金融海嘯,各國技術母廠同受衝擊,體質較差者如Qimonda已宣告破產,部分國際大廠亦需要外力支援,台灣雖面臨危機,此刻也為台灣開啟獲得DRAM技術的機會窗。惟國家資源有限,如何以最少的投入進行產業結構及體質的調整,並獲得最大的產業外部效益,正考驗著政府當局的智慧。
(作者是資策會產業情報研究所所長、台灣亞太產業分析專業協進會理事長)
【2009/08/26 經濟日報】@ http://udn.com/

評論 請先 登錄註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