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經 發達集團營運長
來源:品味生活   發佈於 2009-08-23 21:08

高山流水

本帖最後由 曾經 於 09-10-29 15:52 編輯
請開影音
http://www.youtube.com/watch?v=21dfilSok-A&NR=1
抱歉!因為影音後半段有影無聲,您可再點一次網址,讓音樂配合滔滔水浪,欣賞完整段影片。
淙淙流水青苔石 鳥叫蟲鳴遠紅塵
白色飛瀑從天降 葉隙絹簾綠叢出
迎風接雨枝搖曳 霧氣彌漫煙濛濛
滔滔水波跳曼舞 湍急洶湧勢磅礡
藍天白浪相映照 箏箏琴聲動心弦
滌淨身靈思幽谷 傳頌千年知音情
聽過伯牙與子期的故事嗎?
當初看到這段影音,讓我想起伯牙彈奏“高山流水”給子期聽的故事。
多麼奇妙的緣分,伯牙如果不是出使楚國,如果不是遇風浪,所搭的船被迫停泊在小山下,如果不是雲開月出,景色迷人,引起琴興大發專心地彈了一曲又一曲,如果不是子期晚歸,那麼他倆不會巧逢,所以說是時空背景的巧合讓他們相遇,造就了流傳千古的佳話。
聆聽了優美動聽的琴聲,您是否忘了塵世的煩囂、您是否羨慕伯牙、子期感人至深的友誼?
《以下文字為轉載》
俞瑞,字伯牙,戰國時代的音樂家,曾担任晉國的外交官。
從小就酷愛音樂,他的老師成達曾带着他到東海的蓬萊山,領略大自然的壯美神奇,使他從中悟出了音樂的真諦。他彈起琴來,琴聲優美動聽,猶如高山流水一般。雖然,有許多人讚美他的琴藝,但他却認為一直没有遇到真正能聽懂他琴聲的人。他一直在尋覓自己的知音。
有一年,俞伯牙奉晉王之命出使楚國。八月十五那天,他乘船來到了汉阳江口。遇風浪,停泊在一座小山下。晚上,風浪漸漸平息了下來,雲開月出,景色十分迷人。望着空中的一輪明月,俞伯牙琴興大發,拿出随身带來的琴,專心致志地彈了起來。他彈了一曲又一曲,正當他完全沉醉在優美的琴聲之中的時候,猛然看到一個人在岸邊一動不動地站着。俞伯牙吃了一驚,手下用力,“啪”的一聲,琴弦被撥断了一根。俞伯牙正在猜测岸邊的人為何而來,就聽到那個人大聲地對他說:「先生,您不要疑心,我是個打柴的,回家晚了,走到這裡聽到您在彈琴,覺得琴聲絕妙,不由得站在這裡聽了起來。」
俞伯牙借着月光仔细一看,那個人身旁放着一擔乾柴,果然是個打柴的人。俞伯牙心想:一個打柴的樵夫,怎麼會懂我的琴呢?於是他就問:「你既然懂得琴聲,那就請你說說看,我彈的是一首什麼曲子?」
聽了俞伯牙的問話,那打柴的人笑着回答:「先生,您剛才彈的是孔子赞叹弟子顏回的曲譜,只可惜,您彈到第四句的時候,琴弦斷了。」
打柴人的回答一點不錯,俞伯牙不禁大喜,忙邀請他上船來細談。那打柴人看到俞伯牙彈的琴,便說:「這是瑶琴,!相傳是伏羲氏造的。」接着他又把這瑶琴的來歷說了出來。聽了打柴人的這番論述,俞伯牙心中不由得暗暗佩服。接着俞伯牙又為打柴人彈了幾曲,請他辨識其中之意。當他彈奏的琴聲雄壯高亢的時候,打柴人說:「這琴聲,表達了高山的雄偉氣勢」。當琴聲變得清新流暢時,打柴人說:「這後彈的琴聲,表達的是無盡的流水。」
俞伯牙聽了不禁驚喜萬分,自己用琴聲表達的心意,過去没人能聽得懂,而眼前的這個樵夫,竟然聽得明明白白。没想到,在這野岭之下,竟遇到自己久久尋覓不到的知音,于是他問明打柴人名叫鍾子期,和他喝起酒來。倆人越談越投機,相見恨晚,結拜為兄弟。約定來年的中秋再到這裡相會。
和鍾子期洒淚而别後第二年中秋,俞伯牙如約來到了汉阳江口,可是他等啊等啊,怎麼也不見鍾子期來赴約,於是他便談起琴來召唤這位知音,可是又過了好久,還是不見人來。第二天,俞伯牙向一位老人打聽鍾子期的下落,老人告訴他,鍾子期已不幸染病去世了。臨終前,他留下遺言,要把墳墓修在江邊,到八月十五相會時,好聽俞伯牙的琴聲。
聽了老人的話,俞伯牙萬分悲痛,他來到鍾子期的墳前,凄楚地彈起了古曲《高山流水》。彈罷,他挑斷了琴弦,長嘆了一聲,把心愛的瑶琴在青石上摔了個粉碎。他悲傷地說:「我唯一的知音已不在人世了,這琴還彈給誰聽呢?」
兩位〝知音〞的友誼感動了後人,人們在他們相遇的地方,築起了一座古琴台。直至今天,人們還常用〝知音〞來形容朋友之間的情誼。

評論 請先 登錄註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