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johnlin_lion 發達公司顧問
-
來源:財經刊物
發佈於 2009-08-01 22:29
社論-面對氣候變遷要以新思維制訂新對策
社論-面對氣候變遷要以新思維制訂新對策
* 2009-08-01
* 工商時報
* 【本報訊】
聯合國氣候變遷問題小組於2007年曾明確提出警告:「整體的氣候改變已真確地在此時此地發生,而不是未來將要發生的事。」台灣地區今年五、六月間的梅雨季,雨量銳減形同「空梅」,而於步入颱風季後,在台灣附近產生的6個颱風也全都過門不入。這樣的天候異象,不只印證了聯合國氣候變遷問題小組所提出的警告,也使台灣地區所面臨的供水危機日益加劇。不只將影響民生,甚至也將影響農業、養殖漁業與工業生產,為經濟才剛回溫的我國埋下一個新的變數。
談到全球氣候變遷所造成的影響,台灣當然不是唯一的受災戶。根據外電報導,位處南亞的印度今年六月出現83年來最嚴重的乾旱,降雨量比正常值低了19%,首當其衝的農業生產一旦收成低於正常水準,勢將推高糧食價格,影響日用品價格上升,助長通貨膨脹,不利剛復甦的經濟。不少經濟學家已紛紛調降印度的經濟成長預測,摩根大通更針對印度央行預估的本年度4%的通膨率,認為至少會比這個預估值再增加2至3個百分點。
如果參照印度孟買券商所推估整體降雨量減少20%至25%,國內生產毛額就會減少5%,則台灣地區今年一至七月總降雨量只及歷年平均值的 57%,也就是整體降雨量減少已逾4成。誠不知經建會有沒有估算出,如果旱象持續,全年降雨量減少比率仍逾4成,則對今年GDP的影響數值又將是多少。
當然,也許有人會認為現在就認定今年降雨量會較往常平均值減少4成的說法,實屬杞人憂天。畢竟即使近年來氣候異常的現象益趨明顯,但以台灣而言,全年降雨量與歷年平均值並無顯著差異,因此要說今年的總降雨量會銳減4成,似與過去的經驗並不相符,從而要推估到底對GDP會產生多大影響,似乎也無多大意義。
然而,這其實反而是我們所最擔心的。全球氣候變遷所導致的天候異常,具體內容並不在於年度總降雨量的增減,而在於全年不降雨的日數增加,以及降雨的強度升高。因為前者,枯水期拉長意謂著乾旱現象將更頻繁出現,水資源的調度管理也就更為重要。這其中,除了涉及農業用水、民生用水與工業用水的分配比例究竟應該是多少才算合理,更應再細分枯水期與豐水期的不同分配調度模式。尤其是枯水期,水資源彌足珍貴,各方搶著用水,滿足了民生用水,可能影響農作與工業生產;優先滿足工業用水,農漁養殖業難道就註定要當犧牲品?而堅持保留7成的農業用水,則恐怕也會遭致廣大民生的反彈。
要解決這種問題,除了規劃尋找貯藏於地下岩盤的替代水源,以及透過更精密的水資源資訊化管理以為調度之資以外,合理的調高民生用水水價,以逼迫民眾養成節水習慣,以及針對工業用水的水價更應確實檢討調整,才能逼使企業更用心地投入廢水回收循環運用。此外,水價的合理調整,也將有利於水公司更新管線設備,大幅降低目前高達30%的漏水率,使珍貴的水資源不致白流。
至於降雨強度增高的課題,隨著全球氣候變遷,其跡象也越加明顯,全球各地因而所造成的災害更是此起彼落。這種瞬間暴雨的頻繁出現,動輒出現百年不遇的降雨強度,不但直接帶來洪水或泥石流的災害,而且也會造成上游水源區的土石沖刷與破壞,大量的泥砂又會給中游的水庫帶來嚴重淤積的壓力。甚至下游的河川渠道,也被迫要不斷地加強沿岸堤防的高度與厚度,才能勉強保住沿岸居民、廠房不受水患侵襲。凡此,無一不是需要增加政府的公共支出,也就意謂著要進一步推高政府的財政負荷。
看來,不論乾旱或洪澇,水資源的多寡,以及分布、分配、管理、調度,誠然是現代化政府所無法迴避的棘手問題,而隨著全球氣候變遷的加劇,圍繞水資源的相關課題,無疑將是愈來愈嚴峻的挑戰。馬政府面對此一情勢,如果還只是用舊思維舊做法,只會頭痛醫頭,水來土掩,卻不敢合理調整水價,更無法制訂一整套因應氣候變遷的完整對策,則最終將被淹沒在異常氣候的洪濤中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