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姑丈 發達集團副總裁
來源:房產   發佈於 2019-03-03 21:43

富貴險中求 搶買凶宅獲利豐

凶宅交易看似熱絡,甚至有業者直言,只要打上「凶宅」二字,訊問度與電話量就會爆增,儼然成為另類行銷手法,由於購入非自然身故的買方多以投資客群為主,不論是專業收購類型,或是轉投資族群,看準的就是未來獲利,無非是以出租為目的,或是轉手買低賣高賺價差,兩者獲利皆有一定報酬率,名副其實的富貴險中求。
依台北第一凶宅「錦新大樓」為例,實價登錄的出租資訊,租金單價皆在1000元左右,較周圍同類型產品行情1500元,低了約500元。若再以交易價格換算,「錦新大樓」租金報酬率約達4%,顯示完全不受凶宅影響,像是前新北市議員李婉鈺家族,便曾投入大筆資產,希望整合錦新大樓成為背包客旅館。
但錦新大樓已是指標性凶宅,其他以個案論的凶宅物件該怎麼辦?台灣房屋智庫資深分析師陳炳辰指出,房仲經紀業者對於像是非自然身故個案多會保守處理,特別是品牌較大、商圈耕耘較深的房仲,避免後續糾紛影響專業信譽,或沾染上詐欺嫌疑,針對商圈內社區發生的非自然身故會加以詳述,包括發生位置、時間、原因等,甚至新聞剪報也會附在屋況說明書中。
但提醒購屋民眾也可要求經紀人「詳細調查」,若民眾若仍有疑慮,目前網路資訊發達凶宅查詢的網站提供彙整訊息,或自行詢問鄰近住戶、管理員也是一種方式,避免買入後住得不開心。
以台中市陳小姐為例,五年前購入位於西屯區邊界的大樓產品,簽約前要求仲介詳加調查提供資料;仲介回覆的確得到該社區曾有人跳樓輕生但並非陳小姐要購入的那一戶,據悉該社區分為2區域,跳樓女子為情所困,在自家窗台一躍而下,掉落在中庭身亡,但她回憶當時搜尋新聞與網路僅得知那一區域有事故發生,沒想到竟是自家社區,不過陳小姐也因此談到不錯的價格成功入住。
不過為了預防凶宅導致房屋價值被打折,現在也有產險業者推出「凶宅保險」,所謂「凶宅保險」全名為「特定事故房屋跌價補償保險」,為保障凶宅跌價的保險,將被保險人於凶宅事故發生後所會支出的費用納入給付範圍,減輕被保險人於事故發生後的財務負擔與損失。
最後陳炳辰提醒,由於先前購置凶宅出租,或是轉手就無必須告知的法律規範,成為遊走在道德邊界的灰色地帶,民眾得多加留意這類屋主刻意隱瞞的情況,若事後發現租到凶宅,租客可提前終止租賃契約,且房東不得要求任何賠償。(陳筱惠/綜合報導)

評論 請先 登錄註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