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療傷人 發達集團技術長
-
來源:哈拉閒聊
發佈於 2018-12-19 14:18
紡織業外移 產值大縮水 12年來減16%
紡織業外移 產值大縮水 12年來減16%
分享
分享
留言
列印
A-A+
2018-12-15 22:51經濟日報 記者戴慧瑀╱台北報導
力麗集團智慧紡織廠有全自動智慧化生產線,提供客戶更客製化的解決方案。 紡織所/提...
力麗集團智慧紡織廠有全自動智慧化生產線,提供客戶更客製化的解決方案。 紡織所/提供
經濟部數據顯示,2005年到2017年期間,紡織工業總值從3,512億元降至2,942億元,十多年來減少16.23%,單從數字看會覺得驚人,也很多人將紡織產業視為夕陽產業。不過,面對成本、市場的優勢不再,這樣衰退幅度已算不錯,許多業者早已朝機能性特殊商品發展為主,走出不同的路。
分析紡織業產值,產界認為,最主要的原因還是台商將生產移往海外。儘管如此,紡織業創匯貢獻依舊相當大,2017年穩居第四大貿易順差產業。
經濟日報提供
經濟日報提供
目前為止,台灣紡織業以中上游為主力,成衣等下游業者屬於勞力密集產業,多散布在海外。依據統計,2017年台灣紡織工廠共計約4,383家,從業人員估計13.3萬人,總產值為2,942億元。其中,超過九成來自中上游紡織業,2017年產值為2,733億元;下游成衣業產值僅為208億元,占整體比重為7.08%。
面對台灣人事成本上揚,成衣為首的紡織廠商早在90年代起,紛紛外移到工資低廉的地區生產,從早期的大陸,再到越南、印尼、菲律賓等東南亞國家,近年則是遠走中南美洲、非洲等國家。伴隨國內產能萎縮,產值自然跟著下降。
經濟部統計處資料顯示,2005年到2017年期間,紡織工業總值減少16.23%;就個別產業別來看,成衣服飾製造業減幅最大,足足有57.14%;紡織業則減少9.66%。其中,2017年產值更跌破3,000億元。業界指出,除生產外移外,近幾年由於國際景氣緩慢成長,特別是大陸經濟放緩影響貿易需求,且國際油價下跌,相關化纖產品跟進走跌,是造成產值下滑的另一原因。
受僱員工人數亦同步呈現緩步下降趨勢,從2005年16.46萬人,降至2017年估計值為13.25萬人。若以人均產值來觀察,2005年到2017年期間從312萬下滑至289萬,減少7%。
不過另人訝異的是,根據財政部統計,紡織業仍為我第四大貿易順差產業。2017年紡織業出口金額為100.7億美元,進口金額為33.7億美元,貿易順差67.1億美元。不過,仔細觀察可以發現,受進口金額逐年提高影響,紡織業的貿易順差金額不斷縮水,2005年相較於2017年幾乎少掉三分之一,仍有壓力存在。
以出口結構來看,出口產品中上游為主,以布料為最大宗,2017年占出口比率為67.7%;其次是紗線類、纖維類,分別為 15.2%、7.7%。進口結構正好相反,超過五成是成衣服飾,其次是布料、纖維類,分別為14.5%、12.9%。
再看2018年,前八月紡織品出口金額為67.1億美元(約新台幣2,070億元),年增1%。不過,由於上游原料大幅走高,市場價格強勁上漲,中下游利潤因此大幅縮減,布料、成衣及服飾品出口金額衰退,前八月分別年減3%跟6%;其餘產品為正成長,纖維年增8%、紗線年增14%,雜項紡織品則成長8%。
就出口單價來看,成衣服飾、雜項紡織品呈現負成長,年減14%、6%;其餘產品均為正成長,纖維最高,年增14%。
進口方面,前八月紡織品出口金額為23.5億美元,年增9%。前三大進口產品均正成長,成衣服飾進口金額最大,為11.73億美元,年增11%;纖維、布料緊追在後,分別年增18%、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