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ssets/common/avatar.png)
-
小姑媽 發達集團副總裁
-
來源:基金
發佈於 2018-05-28 19:08
《基金》南韓股市上周躍居亞股吸金王
【時報記者任珮云台北報導】美元指數站上94之上,持續刷新今年新高,讓國際資金暫時對亞洲市場停看聽,上周依舊賣多買少,從整體買賣超金額來看已連續10周站在賣方,不過,仍有少數亞股獲資金青睞,包括上周買超金額第一名的南韓股市,單周吸金6.33億美元,為今年4月16日當周以來最大單周外資買超金額,另外還有東協的印尼市場,也小幅獲資金淨流入0.62億美元,中止連16周失血的窘境。
雖然外資不買單,但在各項經濟數據向好之下,內資看好亞股後市的態度強勁,在內資買盤加持下,上周不少亞洲股市周線維持正報酬,像是台股的1.03%、印度的0.22%,以及印尼的3.33%與南韓的0.01%,僅越南與馬來西亞股市跌幅較重。
整體來看,亞股今年來雖然普遍遭外資賣超,但迄今台股、印度與馬來西亞股市仍力守正報酬,以台股上漲2.81%最佳,其次為印度的2.55%。摩根亞太入息基金產品經理張致寧表示,受到國際市場雜音、匯率等因素影響,亞洲股市不論外資買超金額或股市漲幅,今年來的表現較不如去年亮眼,但這些無損亞洲市場不論在經濟面或企業獲利面持續成長的事實,根據IMF預估,亞洲主要國家2018年經濟成長率,以印度的7.36%領先,其次為菲律賓6.67%與越南的6.6%,印尼、馬來西亞、中國也都有5%以上的水準,因此預期當外部因素解除後,國際資金將率先回補具有前景發展的亞洲國家。
張致寧說明,隨著時間接近月底正式入摩,外資對A股買氣有增無減,北向通5月以來日均流入達35億人民幣,遠高於今年以來平均13億的水準,但受到川普對於中美貿易談判結果的言詞反覆持續干擾盤面,滬深兩市的成交量能維持春節以來的低檔位置,投資信心仍偏弱勢。
不過,張致寧認為,除了入摩外,中國市場還有其他利多題材待發酵,近期最重要的就屬中國官方為減緩人口老化、勞動力下滑問題,上周釋出有望於今年全面取消一胎化政策,消息一出,帶動乳業、嬰幼等相關題材股引領盤面主軸,也顯示中國推動經濟轉型最需要的內需消費再獲人口政策轉向而提振,新消費、科技、醫藥等新經濟題材持續受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