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newone 發達集團副總裁
-
來源:哈拉閒聊
發佈於 2018-05-09 16:53
05/10固定好友認同互助專車
本帖最後由 newone 於 18-05-09 16:53 編輯
每日剩餘認同互助專車遊戲規則如下:
05/10固定好友認同互助專車...改採固定好友互換為原則..
目前固定好友名單"金玉滿堂+貓大"...非固定名單請勿互助..3Q.....
共修功課:
1.奉養父母、2.尊敬長者、3.言語溫順、4.不背後說人閒話、5.慷慨大方、不貪婪、 6.實話實說、7.不動氣......
帝釋因為不放逸,所以成為諸天王;精進受人贊歎,放逸受人訶責。
給年紀大的人..專業的核心肌肉訓練..25分鐘鍛鍊(請自行組合)
http://www.s8088.com/forum.php?mod=viewthread&tid=906906&extra=page=1
頸痛、膝蓋痛、腰痛…「這個動作」馬上有效(年過40必看)
http://www.s8088.com/forum.php?mod=viewthread&tid=1127024&extra=page=1
周華健精選集
http://www.s8088.com/forum.php?mod=viewthread&tid=1135522&page=1&extra=#pid24517121
KTV--國語歌曲
http://www.s8088.com/thread-921615-1-1.html
KTV--台語歌曲
http://www.s8088.com/thread-922106-1-1.html
吉他演奏曲
http://www.s8088.com/forum.php?mod=viewthread&tid=922710&extra=page=2
弦樂小品演奏曲
http://www.s8088.com/forum.php?mod=viewthread&tid=922758&page=1&extra=#pid21075266
英文歌曲(1)
http://www.s8088.com/thread-937987-1-1.html
英文歌曲(2)
http://www.s8088.com/forum.php?mod=viewthread&tid=945712&page=1&extra=#pid21472957
古典快板(1)
http://www.s8088.com/forum.php?mod=viewthread&tid=1045391&page=1&extra=#pid23178760
古典歌劇(1)
http://www.s8088.com/forum.php?mod=viewthread&tid=1043096&extra=page%3D1%26filter%3Dauthorid%26authorid%3D45129
電動車供應鏈--http://www.s8088.com/forum.php?mod=viewthread&tid=1130129&page=1&extra=#pid24439282
氫燃料電池車VS純電動汽車--http://www.s8088.com/forum.php?mod=viewthread&tid=1130136&page=1&extra=#pid24439379
OLED 在種類上可分為 AMOLED 和 PMOLED --http://www.s8088.com/thread-1130135-1-1.html
矽晶圓與半導體http://www.s8088.com/forum.php?mod=viewthread&tid=1143126&page=1&extra=#pid24614647
檢測BMI(體重管理指標)--http://www.s8088.com/forum.php?mod=viewthread&tid=1153081&extra=page=1
大悲咒 7遍 注音版 - 唸經社製作
tHYXHwfeqPw
補磚塊---老年人的電動遊戲
http://g.bmw-event.cn/23_zhuankuai/bzk/index.html?err=1&from=singlemessage&isappinstalled=0
心中無缺叫"富" , 被人需要叫"貴"。
快樂不是一種性格 , 而是一種能力
解決煩惱的最佳辦法 , 就是放下煩惱
不爭就是慈悲 , 不辯就是智慧
原諒就是解脫 , 知足就是放下
............南懷瑾
想要富貴兩全..就要先學會無慾求+無怨付出..
時時提醒自己培養快樂的能力..讓自己快樂也讓別人能快樂
凡事隨緣盡力後就是要學會放下..減除煩惱
無欲無爭是培養慈悲的起點..學習靜默..忍一口氣是智慧的開端
原諒別人換來自己的解脫..少欲知足才能捨得放下..
*****
無論是沙彌、沙彌尼、比丘、比丘尼,都要身口意三業清淨才算的。你三業不清淨,自己要生大慚愧的。這也不是有沒有學問的問題,你就是再有學問,若是身口意三業不清淨,這也是不行的。身口意三業清淨了,才能一點一點地證初果、二果、三果、四果。證了四果,這才叫「離欲阿羅漢」,離欲就是斷欲,斷欲就是清淨。要到斷欲的程度,真能不被境界所轉了,這才算呢!你若還被境界所轉,那就要身口意三業清淨。你若能不被境界轉了,那時候你願意說什麼,都是佛法了;你若沒有斷欲,你說什麼都是不究竟法,甚至於你講經,講來講去也都是講經的皮毛,講不出來經中真正的骨髓、真正的道理來。
1......摘自宣下化老和尚講述"佛陀十大弟子傳─阿難尊者"...
2......世上很多自稱活佛+上師...都沒有離欲斷欲..所以佛陀要弟子們"以戒為師"..這些自稱活佛+大上師者連阿羅漢資格都沒有..更何況一般修行人+學佛者..別迷信神通..神通不是究竟..如實從四念處著手才是根本修行之道..
3.......今世修行者將四念處僅標題式概念為「觀身不淨,觀受是苦,觀心無常,觀法無我」..修行者應將四念處隨觀的目標就是要直接分段的觀察五蘊,從五蘊中如實知五蘊無常、苦、無我,進一步調伏對五蘊及五受蘊、十二處的欲貪...
4.......簡言之..佛陀稱四念處是一乘道**,是修行成就的唯一解脫之道,而且也是完成八正道不可缺的修法。只有在佛陀的教法中才可見到這種四念處禪法,沒有其它的宗教能指出這條修四念處的道路。..
5.......修四念處才能證得四道智..四道智就是苦、集、滅、道四聖諦。四聖諦是佛學的基礎,釋迦牟尼佛在成道之後的第一個夏天,最初在鹿野苑為五位比丘弟子所講的佛法,就是四聖諦。..
註**
1...《雜阿含經》六○七經:
爾時,世尊告諸比丘:「有一乘道,淨諸眾生,令越憂悲,滅惱苦,得如實法,所謂四念處。何等為四?身身觀念處,受、心、法法觀念處。」..
2...《雜阿含經》五七經:
爾時,座中有一比丘作是念:云何知、云何見,疾得漏盡?
爾時,世尊知彼比丘心之所念,告諸比丘:「若有比丘於此座中作是念:『云何知、云何見,疾得漏盡』者,我已說法言:
『當善觀察諸陰,所謂四念處、四正勤、四如意足、五根、五力、七覺支、八聖道分。』我已說如是法,觀察諸陰。而今猶有善男子不勤欲作、不勤樂、不勤念、不勤信,而自慢惰,不能增進得盡諸漏。若復善男子於我所說法,觀察諸陰,勤欲、勤樂、勤念、勤信,彼能疾得盡諸漏。……」
3...四聖諦即"苦集滅道"四諦,諦謂真實不虛,如來親證。
(1)苦:是世間的現實特性。一切無常。三界輪迴。
(2)集:是無明煩惱與業力;這是苦的 "因"。
(3)滅:是滅除煩惱,消除一切苦迫;超越世間,解脫三界輪迴。
(4)道:是滅除苦惱的方法。對治煩惱,通達涅槃。戒、定、慧。
4.三法印是佛法基本不變的原則--三法印:(一)諸行無常。(二)諸法無我。(三)涅槃寂靜。
5.學佛者要以佛陀遺教:"以戒為師"..並以"四依法"為依止原則:一.依法不依人..二.依義不依語..三.依了義不依不了義..四.依智不依識。
佛學是佛陀的教育內容..將佛學當作學識研究已失去佛陀授課的原意..懂得學理要在生活中實踐才是真修行..
附佛外道修行人+上師+活佛....檢驗其法就用三法印去檢視所言所行..三法印為佛所宣說,用來印證真如體性。..至於說一套做一套的修行者..就用最簡單的"離欲斷欲"來檢視其修行真偽..真要依止上師也該以佛遺教之四依法辨識..不要隨意認賊作父..枉此生
01/25**
(1台幣 = 0.034美元 ,1美元 = 29.069台幣)
(1台幣 = 0.044星元 ,1星元 = 22.293台幣)
(1台幣 = 3.745日元 ,1日元 = 0.266台幣)
(1台幣 = 0.027歐元 ,1歐元 = 36.250台幣)
(1台幣 = 0.217人民幣 ,1人民幣 = 4.600台幣)
01/09
(1台幣 = 0.033美元 ,1美元 = 29.536台幣)
(1台幣 = 0.045星元 ,1星元 = 22.114台幣)
(1台幣 = 3.815日元 ,1日元 = 0.262台幣)
(1台幣 = 0.028歐元 ,1歐元 = 35.224台幣)
(1台幣 = 0.220人民幣 ,1人民幣 = 4.526台幣)
憨山大師參禪悟道記
啟蒙
大師俗姓蔡,諱德清,字澄印,別號憨山。明代金陵全椒縣人,生於明世宗嘉靖二十五年十月十二日。
大師滿週歲時曾大病一場,母親在觀世音菩薩像前禱告:
願舍兒出家。不久病即痊癒。為此,母親將大師寄名於本地長壽寺,取乳名為「和尚」。
大師從小就不喜歡跟小朋友遊戲玩耍,只是一人獨坐。
七歲時,親歷了叔叔病故。從此在幼小的心靈中便存下了「生從何來?死歸何處」一大疑團。
九歲時,在寺廟中讀書,有幸得閱《觀音經》,不久就能背誦。
十二歲入報恩寺,依西林大和尚學習佛教諸經典及四書、五經、諸子百家、古文詞賦等。
大師十九歲那一年,在寺中閱《中峰廣錄》一書,心中產生了強烈共鳴,立即決定正式出家。祈請西林大和尚披剃之後,將過去所習古文、詞賦等付之一炬,立志從此專意參究一事。
二 法堂煉磨
大師剛開始習禪時,由於尚未得參究要領,故久無消息。乃專心唸佛,日夜不斷,淨念相續,不久即有感應。
一天晚上,夢見阿彌陀佛現身,立於空中,相好光明,了了分明。
大師行接足禮,並祈求見觀世音、大勢至菩薩。
願畢即見二菩薩現半身……自從夢中現此瑞相之後,大師時時都感到三聖炳然在目前,因而對修行增加了極大的信心。
這一年冬天,慈恩寺禪堂啟建道場,請無極大師講《華嚴懸談》,憨山大師在講席期間受具足戒,並隨眾聽講。
當聽到十玄門,海印森羅常住處……恍然了悟法界圓融無盡之旨意,心中生起對清涼.澄觀的仰慕之情。由此為自己立字為「澄印」。並請證於無極大師,大師說:「你志入此法門了。」 一聞此言,憨山大師似乎遙見冬積堅冰、夏飄飛雪的清涼山。
從此自感行住坐臥皆入冰雪之境,無絲毫熱惱。出世之念更加刻骨銘心。
大師二十歲的那一年冬天,雲谷大師於天界寺建禪期。憨山大師與海內大德五十三人前往參加。
開初坐禪不知用心訣竅,甚感苦惱,即拈香請益。雲谷大師開示審實唸佛公案。從此參究得法,一念不移,三個月內如在夢中。 不見有大眾,也不知日常行事。
但由於用心太急,背部生一大瘡,腫痛難忍。
大師自知為宿世怨業現前,乃搭袈裟跪於韋馱菩薩像前哀切懇禱:待禪期結束後,願誦《華嚴經》十部以還宿債。祈禱後頓感異常疲倦,一上禪床即熟睡,開靜也不知道。天亮以後,雲谷大師問起背瘡一事,大師答:沒有事了。看背上果然了無痕跡,平復如初。見聞者無不驚嘆。
禪期滿,大師坐禪堂,感覺仍未離禪坐,即便上街入鬧市中,也不見有人,如入無人之境。
三 盤山遇僧
明萬曆改元癸酉正月,憨山大師行腳至五台山,首先求取《清涼傳》一書閱讀。
依書中所載勝跡游到北台,經一僧人介紹,此地有一憨山,奇秀無比。
大師一見心中欣喜,從此取「憨山」為號。
下五台山後,憨山大師行腳至盤山。登上千像峰頂,見一石洞內有一灰頭土面的老僧入定。憨山大師上前作禮,僧無反應,問話也不回答。大師見狀,也與僧同坐。
不一會兒,老僧下坐燒開水,然後倒一杯自飲。大師也取一杯飲。
僧將水具放下後依舊靜坐,大師也隨坐。以後老僧做飯,煮飯後自食,大師也取碗筷同食,吃罷飯二人又靜坐如前。到半夜時分,僧人出洞外經行,大師也隨行。如此七天七夜後,二人方才交談:
「從哪裡來?來此何為?」:老僧問
「從南方來,專為參訪隱者。」大師說
「隱者面目如此,並無奇特。」老僧說
「一進門早已看破了。」大師笑說
「我住此三十多年,今日才遇上一個同風。」老僧說........從此二人共修。
一天晚上,大師正經行。忽然頂門轟然一聲,如炸驚雷。
山河大地、身心世界豁然頓空。又覺其境界不是空所能比喻……如此持續一段時間才漸漸有身心,腳下踏實。
開眼見山河大地,一切境象依舊。身心輕快,舉足如風,受用難以形容。
回洞中後,老僧問:「今夜經行為何這麼久?」大師遂將所得境界相告。
老僧說:「此為色陰境界,不是本有。我住此洞三十多年,除陰雨風雷天氣外,幾乎夜夜經行都有此境界。但不著,則不被它矇蔽本有。」憨山大師作禮感謝老僧指教。
就這樣,憨山大師與老僧人在千像峰岩洞中度過了整個夏天。
因大師曾與妙峰師有約,所以不能繼續在洞中久修,只得忍痛拜別。
老僧人送大師到半山腰,淚如噴珠,久久不忍分手。
四 五台悟道
盤山修行的第二年二月間,憨山大師與妙峰師又行腳至五台山,住塔院寺。
三月三日,大方主人從雪堆中清理出幾間舊屋,供大師靜修。
當時正是萬山冰雪,一片銀色的世界。大師頓感身心清涼,似乎置身極樂世界。
幾天后,妙峰師往夜台遊覽。大師獨居靜坐,有人來也不與人說話,僅望一眼而已。不久,看人如木樁,最後竟然一字不識……
當時山風怒號,冰雪消融,雪水沖激,奔騰之聲如雷貫耳,又如千軍萬馬出征。
靜中聞聲,甚感喧擾。憨山大師待妙峰師返回後,便向他請教,妙峰師說:「境由心生,不從外來。古人云:三十年聞水聲不轉意根,當證觀音圓通」。
在大師的靜室外不遠處有一獨木橋架山溪之上。大師每天坐立橋上,初聞水聲不絕於耳,以後動念即聞,不動念即不聞……
一天坐橋上忽然忘身,一切皆寂靜無聲。從此一切聲音均不能擾亂。
大師習定期間,以米麵合野菜熬粥為食,三斗米吃半年尚有餘。
一天,在食後經行中恍然入定。不見身心,唯有一大光明藏,圓滿湛寂,如大圓鏡。
山河大地,影現其中。自覓身心,了不可得。
即有一偈湧出:「瞥然一念狂心歇,內外身心俱洞徹,翻身觸破太虛空,萬象森羅從起滅。」
從此內外湛然,再不為聲音、色相所障礙。過去的疑念,當下頓消。
回到屋內,看飯鍋上已生厚厚的灰塵,因無人問時間,不知過去多久了。
憨山大師自悟後,無師請益,便展讀《楞嚴經》以求印證。
過去未聽法師講過此經,現在結合自己內證體驗觀照閱讀,不起絲毫妄識情見。
如此歷經八個月,全經旨趣了然無疑。
五 平陽賦詩
憨山大師下五台山後,暫住在平陽府太守胡順庵家。
公求大師賦詩,並留下古今詩集幾本供參考。
大師隨手翻閱幾頁,剛一動念構思,文字詩句便如泉湧,不可遏止,傾刻之間已做二三十首。
大師忽然警覺到:這是文字習氣魔發動,應立即停止。
但是一發而不可收,以前所學的詩書詞賦,凡是曾過目的都一齊現前,充塞虛空,即使全身是口,也不能吐盡。
更不知身心何在,默默內觀,有飛升之感。大師想:這正是過去法光法師所說的禪病了。但在這裡誰能為自己對治呢?
無奈,只得以睡眠消靜。於是,大師強迫自己入睡,難以入眠。
索性披衣趺坐,忽然坐忘如睡……。
後來,胡公家的童子來敲門,久久沒有回應。
胡公歸家後知道此事,立即叫人破窗而入。
只見憨山大師披衣端坐,便上前呼叫,叫不應,又推了幾下也不動。
正不知怎麼辦時,忽然想起大師曾說過,敲磬子可以喚醒出定。
於是急忙取來磬子在大師耳邊連敲十幾聲。
大師漸漸出定,睜開眼睛後仍不知身在何處。
胡公說:「我一出門師就閉門坐,到今天已經是五天了。」
大師說:「我不知道,好像才是一呼吸呀。」
說罷,默坐諦觀,仍不知這是什麼地方?從哪裡來?
最後想起住山、行腳之事,都像在夢中,一概不可得。
又如雨散雲收,長空如洗,皆寂然了無影像,心空境寂,其樂無可比擬。
乃得偈一首:
「靜極光通達,寂照含虛空。欲來觀世間,猶如夢中事。」
憨山大師經此境界,方知佛語真實不虛。
六 肉身不朽
明朝天啟三年十月十二日正申時,憨山大師於廣東曹溪端坐而逝,世壽七十八歲。
當天夜裡,群鳥悲鳴。並有毫光沖天,照亮夜空。四眾哀慟,聲震山谷。
大師靈體三天以後依然栩栩如生,面皙唇紅,手足綿軟,如入禪定。
憨山大師靈龕於第二年正月二十一日歸匡山。因匡山地多陰,不便安葬,經二十年後又從匡山重返廣東曹溪。
大眾開靈龕瞻視,見大師結雙跏趺坐,面色鮮紅,爪髮猶生,衣服尚新, 只是開龕以後立即見風零星飄碎。
當時有一僧人建議依天竺的方法,用海南栴檀末涂其體。
眾人同意他的作法,此僧人涂罷以後即離去不見。
然後弟子們恭恭敬敬為大師肉身披上了千佛衣,供奉於憨山寺內。
現在,憨山大師與六祖慧能的肉身,並列供奉於曹溪南華寺內。
兩大菩薩以不朽肉身默默昭示著後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