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碎了 發達集團監事
來源:財經刊物   發佈於 2018-04-15 02:20

陶冬:中美貿易起烽煙 全球機制待革新

鮑威爾聯儲首次加息,並釋放出更鷹派的加息訊號;美國國家安全顧問被炒,特朗普負責處理通俄門的首席律師辭職;美伊核協議臨近坍塌,布倫特石油重上 70 美元大關。這些消息中的任何一個,在平時都會成為一周的特大新聞,但是更大的新聞主導了風險資產市場:特朗普簽署了行政命令,要求對 500-600 億美元的中國進口產品徵收 25% 的特別關稅,數小時後中國商業部宣布準備對大約 30 億美元美國產品徵稅。特朗普聲稱這只是一個開端,中國回擊曰 “已經做好準備,有實力捍衛國家利益” ,一場貿易戰已經掀起帷幕,恐慌指數陡增,全球風險資產暴跌,天堂貨幣日元、瑞郎升值,黃金反彈。股市是這次恐慌性拋售的重災區,股指遭遇 2016 年 1 月以來最大的單週跌幅,S&P500 險守牛熊線。儘管聯儲磨刀霍霍,歐洲央行暗示退出 QE ,債市依然成了資金的避難所,10 年期美債利率下降 2 點,10 年期德債利率不變。
上週市場焦點無疑放在中美貿易戰上。美國對中國產品徵稅,暫時沒有清單,也就無法作出仔細的量化分析,不過假設 500-600 億美元製裁導致等金額中國貿易順差減少,估計中國在 GDP 上損失 0.1-0.2 個百分點,此數不至於對中國經濟帶來災難性打擊,目前所見北京對華盛頓的回應也算克制、理性。迄今所見的製裁與反制裁,對經濟的影響似乎明顯小過對市場的衝擊。然而,中美之間一旦撕破臉皮,制裁措施很難 “到此為止” 。美國適值中期選舉,中國新一屆政府剛剛成立,各自有 “ 不示弱” 的政治需要,何況兩國間缺少雙方都信賴的 “ 調停人” ,白宮一意孤行可能令貿易糾紛迅速惡化,形成惡性循環。中國輸美產品,低端具有成本優勢,高端擁有供應鏈優勢,都不是一加關稅就能令美國工廠即時受惠的,相反美國消費者就可能直接面臨加價壓力。筆者認為白宮拿中國開刀,並非主要意在製造本土製造業機會,而在於藉此打開中國的 FDI 大門和增強對知識產權的保護。不排除美國對華貿易制裁像鋼鋁關稅那樣虎頭蛇尾,不過中美貿易關係要復雜許多,白宮╱國會以及民主共和兩黨的態度比較一致,所以筆者相信這是一場長久的角力,一場戰略性的角力。
特朗普在反全球化上面所作所為,無疑帶有強烈的個人色彩和混亂的行政干預,但是此舉更符合美國國內思潮上的變化。這是羅斯福時代以來美國所崇尚的自由主義、全球主義的一次逆轉,對世界經濟可能帶來深遠的影響。這次中美貿易之爭,首先是對全球化運動的一次反動,其次為戰後多邊貿易機制(GATT 、WTO )的摒棄,然後是對新崛起中國經濟的正式戰書。筆者看來,這是對現行國際貿易秩序的根本否定,惟有各方坐下來重新釐定貿易規則、執行條例、獎懲制度,才能最終重新恢復國際貿易秩序,其難度超過上世紀八十年代的廣場協議。
本周有三個聚焦:貿易戰、貿易戰、貿易戰。特朗普會不會否決預算開支導致政府關門也是一個市場不確定因素。美國二月核心 PCE 預計環比上升 0.2% (1.6%yoy );德國 HICP 通脹預計由上期 1.2% 大增到 1.7% 。

評論 請先 登錄註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