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心碎了 發達集團監事
-
來源:哈拉閒聊
發佈於 2018-04-15 01:54
米果:做菜是厲害的能力
在臉書看到余尚儒醫師分享一個日本研究報告,提到煮飯燒菜可以預防「認知症」的發生,所謂認知症,也就是我們慣稱的「失智症」。
網站名為「認知症予防.net」,分享一些任何人從現在開始都可以做得到的預防方法。其中有一篇文章提到愛知縣從2000年開始,以A町2725名無須照護的高齡者為對象,進行追蹤調查,到了2005年,有2100人依然維持健康狀態,有230人則是因為出現認知症障礙,需要陪伴照護。這當中又發現,擁有興趣嗜好的人,不易得到失智症的機率,是沒有興趣嗜好者的2.2倍;遇到事情會尋求對象商量的人,不易得到失智症的機率,是不尋求對象商量的人的2.2倍。至於會煮菜做料理的人,不易罹患失智症的機率,是「不會煮菜做料理」的人的3.3倍;「每天步行30分鐘」或「不抽煙」的人,遠離失智症的機率,是不走路不運動,或有抽煙習慣者的1.5倍。
真沒想到,做菜竟然可以預防失智症。
做菜原本就是很複雜的身心勞動,從菜色挑選開始,就是一場作戰,不下於任何公司企業的行銷生產研發。除了大型宴席有大廚二廚之類的分工,需要事先擬定菜單,決定採購食材的細項之外,負擔家庭炊事的主婦也好、主夫也罷,哪個不是擁有短時間就要衝刺出一整桌菜色的本事。什麼食材,如何烹調,用什麼鍋,大火快炒或小火燜煮,配菜怎麼安排,用餐人數多少,數量如何拿捏,吃飯的人有什麼特殊要求,愛吃海鮮,或是愛吃紅肉白肉,什麼要清脆什麼要軟嫩……既要有經驗又要有瞬間下決定的能力。就算不是大廚,只是負責張羅家人三餐的主婦主夫,從買菜開始,到備料烹煮擺盤上桌收碗洗盤,直到抹布擦拭最後一抹桌面殘漬,根本是整套戰鬥模式。席間只要有人嫌棄什麼不好吃,或僅僅皺一下眉,或什麼都沒說,只是嘴角「嘖」一短聲,對做菜的人來說,都是打擊。但打擊的挫敗感不能放任太久,下一餐來了,菜刀一下,鍋鏟拿來,又是戰役。
說得一口好菜,跟實際做出一桌好菜,難易度差很多,所以做菜是很厲害的能力,也是很好的腦訓練。一旦腦的思考能力退化,大概也是從不想做菜的這方面開始消極吧!當然,做菜給自己吃,壓力小,再難吃也得吃下去;但做菜給別人吃,壓力大,萬一失敗,沒人捧場,除非狠心倒掉,否則一人得吃雙份、三份,或更多。然而奇妙的是,自己做的菜再如何難吃,也是有辦法心平氣和吃完,別人做的菜如果不合胃口,要吃下去真的很掙扎。
傳統家庭多數由妻子做菜,以前專職主婦多,也無薪水,除了做菜,還有洗衣清掃種種家事,當然也有先生掌廚的,除了興趣之外,說不定是妻子煮的難吃,或疼老婆。愛情原本就容易退燒,可以均分家事,說不定才是婚姻幸福家庭和諧的關鍵要素。
小時候靠父母張羅三餐,小孩長大有機會離家讀書工作獨立生活,非得自己料理日常生活不可,要餵飽自己,除了外食,有機會也要學著煮點東西,不只是普通三餐,有興趣的話,還可以學習甜點冰品,切水果打果汁,參考食譜嘗試義大利麵或紅酒燴牛肉,對於抒解生活或工作壓力與挫折感,料理確實有其療癒的功效。
我自己是喜歡動鍋動灶的人,喜歡逛菜市場,喜歡自己料理三餐,偶爾挑戰食譜,或張羅一桌菜請客。最費心的還是備料跟收拾,但只要想到有辦法做菜餵飽自己是一種能力,就會覺得那是重要的人生練習。
料理需要企劃的功夫,還需要實戰的本領,譬如熱鍋之前要先想好爆香的蔥薑蒜切好沒?水分瀝乾沒?否則這一灑下去濺出油花可就恐怖了。煎魚何時翻面才有辦法煎出漂亮的黃金恰赤,熬湯要如何用湯杓沿著水面撈出油泡,這可都是學問啊,一點都不簡單。
現在既然有研究顯示做菜也許可以預防失智症,那麼即使60歲70歲也不要認為有人伺候三餐才叫好命,就算從蛋花湯開始學起也還不嫌晚,畢竟,做菜真的是一場規格不小的腦部運動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