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熾翼火龍 發達集團副總裁
-
來源:哈拉閒聊
發佈於 2018-02-19 10:34
台灣各品種茶皆稱包種茶 讓達人告訴你
新北市是文山包種茶的發源地,而石碇、坪林區更是包種茶的最大產區。一名在石碇北宜路山上經營茶行的製茶達人張清福(63歲),雖然已屆花甲之年,但張清福靈活的雙手仍寶刀未老,不到1分鐘就包好一包精美整齊的包茶。面臨現代機器製茶及鋁箔真空包裝的普及,傳統包茶手藝及焙茶技術已逐漸消失,但張清福仍堅持傳承老祖先留下的智慧,也希望有熱愛包種茶及傳統技藝的年輕人,能將這珍貴的傳統技藝延續下去。
張清福表示,父親早年在石碇經營茶行,專門收購石碇、坪林茶農所種植的茶葉烘焙後,再經銷到各地茶行,為了能學習更多製茶及產銷知識,他19歲時到台北大稻埕一間大茶行當學徒,跟著身兼茶行老闆的師父學習烘焙茶葉技術及紙包茶技術。而在民國50至60年代當時興起「茶桌仔」文化,在亭仔腳擺個幾張桌椅及茶具,就可以開門營業,讓民眾泡茶聊天搏感情。尤其是在大稻埕、萬華一帶「茶桌仔」更比比皆是。
為了因應龐大的茶葉消費需求,各茶行都把茶葉用半兩、一兩的小包裝賣給「茶桌仔」,但因當時並沒有現在包裝茶葉使用的鋁箔袋,所以都是用紙來做包裝。當時在做學徒的他一天至少得包30斤的茶葉,雖然十分辛苦,但也讓他學到包茶的訣竅及手藝。張清福表示,要將茶葉包的好看,做底部和抓邊角這兩部份是關鍵所在。
張清福回憶起師父曾跟他說,以前台灣包茶是要銷往大陸廈門進行配銷,當時都是用紙包裝茶葉,而包種茶這個名稱由來,有一個比較有趣的傳聞,在清朝咸豐年間,太監將包種茶進貢給咸豐皇帝喝,咸豐喝了讚不絕口,詢問這是什麼茶,太監被問到愣住,見到茶是用紙包起來的,靈機一動想到「用包的那種茶」,就回答這是「包種茶」。
張清福感嘆地說,隨著現今社會時代進步,鋁箔袋真空包裝早已取代傳統的紙包茶,相較於傳統的紙包茶技術,鋁箔袋包裝法具有產量大、速度快、成本低的優勢,這都不是紙包茶能相比的,也因此使得做紙包茶的人越來越少。他說,目前所知北部只剩不到5人,會用手工紙包茶,最年輕的還都已經超過50歲。現在的年輕人也都不願意學習,記得曾經有職業學校包裝設計相關科系的學生,來學習紙包茶技藝,當時他傾囊相授,教完後還每人送半斤茶葉給他們回去練習,都之後卻都沒有下文。他無奈地笑著說,畢竟時代已經進步,這門紙包茶技藝若真的失傳,這也是沒辦法的事了。(突發中心黃子騰、曾伯愷/新北報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