衣者 發達集團總裁
來源:哈拉閒聊   發佈於 2017-11-22 21:35

這農機 一台抵18人

農村老化、農業缺工,我國農民雖然希望開放農業移工,不過,過度倚靠外籍勞動力,可能削弱我國的自主勞動力增長,恐使得我國農糧受到他國勞動力制約;農糧署表示,發展省工農機具較為耗時,鼓勵農民引進國外省工機具,推廣使用,以日本引進的「乘坐式水田除草機」為例,機械性能符合農民耕作習慣及作業模式,每日可除草1.3公頃,約可抵18個人力,扣除機械耗損、油料及操作人員工資,每公頃約可節省16000元除草人工費用。
引進「乘坐式水田除草機」的高雄市鳳山區有機米產銷第一班班長陳家成表示,農村人口老化,過去有一批年長的阿嬤團幫忙農作,不過,老人家年紀越長,無法從事辛苦工作,過去幾年不斷搜尋有什麼方式解決缺工問題,終於在網站看到日本這台機器,一台約台幣七十多萬,當時在網站上看到機械耕作的影片就非常驚訝,聯絡許久終於在今年引進,排除一些田間適應的問題來說,真的頗省工。
日本為解決缺工問題,有無人農場,也研發機器人下田,農糧署表示,近來農村勞動力不足,藉由農業機械與自動化設備研發導入,可提升作業效率,減少人工投入,以改善國內農業缺工問題。
除了「乘坐式水田除草機」之外,農糧署農機肥料科洪宏毅科長表示,現在還有農民自荷蘭引進多功能菇類介質打包機,每台約360多萬,還有日本的乘用式播種防除採收機,可以用在葉菜類除草、採收,一台約140幾萬,還有韓國的曳引式馬鈴薯收穫機,可以機械化採收馬鈴薯,每台約50萬,及蘆筍自動選別機等等。
農糧署指出,目前部分農糧作物生產所需農機國內並無產製,自行研發較耗費時程,因產業急需,因此,輔導個別農民及農民團體,引進產業適用的國外農機,經實地測試,若適合國內農民耕作習慣及作業模式,且具省工效益,將示範推廣至國內農民使用,以加速農業機械化應用,改善農業勞動力短缺問題。
洪宏毅表示,引進首部補助以購機價格3分之2為原則,每台最高補助六百萬元;後續推廣之後,農民若要申請,可能是個人使用補助三分之一,產銷班共同使用,補助2分之1,具體補助機制還須確認後提出。

評論 請先 登錄註冊